這部小說采用了第一人稱的寫法,全書以主人公哈克自述的口氣寫成。哈克一本正經地把故事講給讀者聽,還不斷地談著自己的感受,這樣一來,他的性格就不僅是在他所經曆的一係列事件中,而且還在他本人的敘述中細致、傳神地表現出來了。哈克講故事所用的語言正符合他這個鄉村孩子的身份,字句間透著質樸、幽默,充滿生動的口語和粗俗的俚語,沒有一點矯揉造作的痕跡,而且極富表現力。就象哈克的性格與文明社會格格不入一樣,他的語言也大大觸犯了文明、優雅的規範,聞其聲,知其人,用這種“叛逆式”的語言來塑造這個不接受教化的小叛逆者的形象是再合適不過了。

威廉·狄恩·豪威爾斯

威廉·狄恩·豪威爾斯,1837年出生於俄亥俄州,父親是印刷工人。他本人曾擔任俄亥俄州報記者,因協助林肯競選總統,為林肯寫了一篇傳記,因而聞名。1861~1865年,豪威爾斯被任命為美國駐意大利威尼斯市的領事。1885年回國後,他先後在波士頓和紐約兩地辦文學雜誌,並創作長篇小說。1909年,擔任美國文學藝術科學院第一任主席。

豪威爾斯在擔任《大西洋月刊》和《哈珀》雜誌的編輯時,曾竭力反對當時盛行的浪漫主義小說。他認為小說的首要目的是教誨,而不是娛樂;文學作品應該采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他寫了近40部長篇小說。80年代創作的《一個現代的例證》(1882)寫一對年輕夫婦草率結婚,結果釀成悲劇。《塞拉斯·拉帕姆的發跡》(1885)是他的代表作,寫一個剝削礦工發財致富的暴發戶,批評家認為其中充滿了“敏銳的觀察”和“善意的批評”。

80年代後期,資本主義社會動蕩不安,豪威爾斯認為“競爭的資本主義”已不能令人滿意,“應代之以社會主義”。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寫了長篇小說《新財富的危害》(1890),描寫一家雜誌的“社會主義者”與華爾街老板在對待工運問題上的“觀點上的分歧”。《來自奧爾特魯裏亞的旅客》(1894)倡導空想的社會主義,《穿過針眼》(1907)則鼓吹通過“公民投票”而產生的基督教社會主義。

豪威爾斯在提倡現實主義文學方麵有過貢獻,後期的作品也接觸到一些社會問題,但在“美國例外論”的思想影響下,他的主要傾向是維護資產階級秩序。

在藝術描寫方麵,豪威爾斯喜歡編選人為的衝突,采用誤會套誤會的手法。因此,他雖有描寫細膩、對話俏皮、文字流暢等長處。但由於膚淺表麵,缺乏應有的思想深度。

他於1920年逝世。

弗雷歇特

弗雷歇特,1839年11月16日生於魁北克省萊維市,畢業於拉瓦爾大學法律係,後為律師。在大學期間便開始詩歌創作,早年的詩作有詩集《悠閑集》(1863)。1864~1865年,曾與兄弟埃德蒙先後合辦《萊維的旗幟報》和《萊維論壇報》,主張共和製,反對教會,都被勒令停辦。因不堪忍受英國殖民統治者和天主教會對思想的嚴密控製,1866年移居美國芝加哥。詩集《流亡者之聲》(1868)即是在旅居美國期間所作,它諷刺了加拿大保守黨人和文學上反對改革的傳統派。1871年回到家鄉,1874至1878年被選為反對黨——自由黨的議員,此後從事政治活動,並繼續文學創作。

他的創作模仿法國浪漫主義作家雨果,有“小雨果”之稱,成為加拿大法語地區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他的詩歌大多描寫操法語的加拿大人的曆史和加拿大法語地區的自然景色,詩集有《雜詩》(1879)、《北國之花》(1879)、《雪鳥》(1880)、《人民傳說》(1887)、《飛葉》(1891)和《詩的殘骸》(1908)。其中《北國之花》和《雪鳥》獲法國法蘭西學院蒙蒂翁文學獎,在加拿大文學中是第一個獲法國文學獎的作家。1880年他赴巴黎領獎,曾會見雨果。詩集《人民傳說》是受雨果的《世紀傳說》的影響而作,是他最重要的優秀作品。它以加拿大的曆史為線索,描述北美的開發和魁北克曆史中的重要事件,歌頌各個曆史時期的英雄人物。

弗雷歇特還著有劇本和散文作品。劇本大多寫曆史人物,如《柏比諾》(1880)、《費利克斯·普特雷》(1871)等,但藝術價值不高。他的故事集生動、風趣,如《奇特的人和受損害的人》(1892)和《加拿大聖誕節》(1900),其他尚有《童年回憶錄》(1961),以幽默的筆觸記述19世紀上半葉聖勞倫河畔人民的生活以及當地流行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