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著名的中短篇小說有《黛西·密勒》(1878),《艾斯朋遺稿》(1888),《真正的貨色》(1890),《小學生》(1892),《螺絲在擰緊》(1898),《叢林區獸》(1903),《快樂的一角》(1909),以及一組描寫作家、藝術家生活的中短篇小說。《黛西·密勒》是早期作品中最受歡迎的一篇,寫一個美國少女在歐洲的厄運,偏重於表現歐洲的風尚和美國習俗之間的矛盾。長住歐洲的美國人反映了歐洲的風格,他們不能接受黛西那樣比較粗俗、不拘禮節但心地還善良的商人的女兒。作者力圖對所謂的品德教養作出公正的評價。小說中那個愛慕黛西的長住歐洲的美國青年溫特伯思始終不以“公眾輿論”為然,反映了作者的觀點。小說文字流暢,是初期作品的風格。
《叢林猛獸》的內容與文風和早期的作品大不相同,題材和《專使》有相同之處。在《專使》中,主人公敦促青年要盡情地生活,使生活豐富飽滿。在《叢林猛獸》中,男主人公虛度年華,在過多的考慮和權衡是非中錯過了熾熱、真摯的愛情。他力戒自我中心主義,但仍為自我中心主義所束縛。作者揭示了一個受過高深教育而富有情操的男子最終的虛弱與無能為力。這部小說的文風十分複雜,多用冗長的句子,堆砌副詞和比喻,有猜謎一樣的對話,意思含混。
詹姆斯寫了許多很有見地的評論文章,涉及英、美、法等國作家,如喬治·艾略特、斯蒂文森、安東尼·特羅洛普、霍桑、愛默生、巴爾紮克、喬治·桑以及屠格涅夫等。文集有《法國詩人和小說家》(1878),《一組不完整的畫像》(888),《觀感與評論》(1908),《有關小說家的短評》(1914),《筆記與評論》(1921)等。他的遊記有《大西洋彼岸素描》(1875),《所到各地圖景》(1883),《在法國的一次小小旅遊》(1885),《在英國的時候》(1905),《美國所見》(1907),《在意大利的時候》(1909)。自傳三篇:《童年及其他》(1913),《作為兒子與兄弟》(1914),《中年》(1917)。
詹姆斯曾被英國小說家約瑟夫·康拉德譽為“描寫優美的良知的史學家”,但他對政治和社會缺乏深刻的認識,偶然涉獵,也反映了他的保守的思想,他甚至諷刺、嘲笑進步的民主運動。他無視道德品質的社會根源,很少描寫社會環境;對上流社會雖然認識很深,而且經常持批判態度,對下層人民則所知甚少,而且對人對事懷有許多精神貴族的偏見。他的文章風格和他的思想境界是一致的;特別在後期作品中,往往句子又長又複雜,大量使用副詞,力求細密、準確、恰如其分地反映思想感情的深處。他在藝術手法上多有創新,例如所謂“角度”的方法,即他認為作家不可能無所不知,隻能通過作品中一個有洞察力的人物的“角度”敘述故事、鋪展情節。
詹姆斯的小說著重心理分析,講究小說結構。他的小說幾乎全是一個結構:即必定有個重點,所有的線索都向那兒發展;而且這些線索不是直接進行的,重點在中央,線索是圓圈,許多個圓圈錯落的圍繞著那個重點展開。到了小說結尾,詹姆斯已經將小說的中心問題所涉及的道德方麵、倫理方麵、感情方麵等多種因素都發掘和反映出來了。詹姆斯在資產階級文壇獲得很高評價,被稱為“小說藝術的巨匠”。
歐·亨利
歐·亨利,1862年9月11日出生於美國北卡羅萊州一個小鎮,父親是醫生。從15歲起,他就在叔父的藥房裏當學徒,後因健康關係到西部得克薩斯州的一個牧場當了兩年牧童。1884年後做過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和銀行出納員。歐·亨利在奧斯汀國民銀行工作時,銀行曾丟失一筆現金,他為了逃避受審,便拋下妻女到拉丁美洲避難。後來他得悉妻子病危,回家探望,終於被捕。他在獄中曾擔任藥劑師,便開始以歐·亨利為筆名寫作短篇小說,在《麥克呂爾》雜誌上發表。1901年,因“行為良好”提前獲釋,來到紐約專事寫作。他雖也與上流社會來往,但經常出入貧民公寓、小酒館、下等劇場,自認為紐約400萬小市民中的一員,而不是400個富翁之一。
歐·亨利創作的短篇小說共有300多篇,收入《白菜與國王》(1904)、《四百萬》(1906)、《四部百萬》(1907)、《市聲》(1908)、《滾石》(1813)等集子,其中以描寫紐曼頓市民生活的作品為最著名。他把那兒的街道、小飯館、破舊的公寓的氣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頓的桂冠詩人”之稱。由於他在紐約《星期天世界報》這類通俗報紙上發表作品,讀者對象是小市民,這就影響了他創作的格調。他對社會與人生的觀察和分析並不深刻,有些作品比較淺薄,但他一生困頓,常與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別出心裁的藝術手法表現他們複雜的感情。因此,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說可列入世界優秀短篇小說之中。
《麥琪的禮物》寫一對窮困的年輕夫婦相互贈送聖誕禮物中的巧合,刻畫了他們捉襟見肘的生活與相互體貼的感情。
《警察與讚美詩》寫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想進監獄度過寒冬,屢次以身試法,警察都置之不理。而當他決心棄舊圖新時,警察卻毫無道理地逮捕了他。作者向人們揭示這個社會就是如此的黑白不分,是非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