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片藤葉》感傷氣氛濃厚。作者滿懷深情地讚美了窮藝術家之間“相濡以沫”的友誼,突出地刻畫了一個舍己為人,以自己的生命創作出畢生“最後的傑作”的老畫家的形象。
《沒有完的故事》對大都市中掙紮謀生的弱女子表示了深厚的同情。
《帶家具出租的房間》也是一篇哀婉動人的故事,作者用神秘的氣氛渲染了一對愛人先後在同一個房間裏自殺的悲劇。
歐·亨利曾以騙子的生活為題材,寫了不少短篇小說。作者企圖表明道貌岸然的上流社會裏,有不少人就是高級的騙子,成功的騙子。
如《黃雀在後》,寫騙子、強盜與金融資本家比賽騙人的本領,結果騙子和強盜都自愧不如。
在《我們選擇的道路》裏,作者淋漓盡致地揭露了投機商與強盜是兩位一體,而“合法的”投機商倒比不合法的強盜顯得更加猙獰可怕。
歐·亨利是一位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家。他的作品情節生動,筆調幽默;刻畫人物筆觸簡潔,而人物性格栩栩如生。他善於把平常的生活現象加以概括綜合,然後以不平常的形式表現出來;他常常引著讀者按照邏輯的線路思索,以為已經可以測知故事的結局,但作者隨即又將筆鋒一轉,出現了一個意料不到的結局。讀者驚愕之餘,細細品味,不能不承認故事合情合理,符合事物的內在邏輯,進而讚歎作者的構思巧妙。
但是,歐·亨利是一個十分矛盾的作家。一方麵,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虛偽、醜惡和痛苦,對它進行了一定的揭露和諷刺;另一方麵,他卻始終不曾與這個社會決裂,而且還對它抱有幻想。因此,他常常一方麵描寫資本主義製度下小人物的苦難,一方麵又通過所謂人情味等等,給這些痛苦現象敷上了一層止痛劑,為悲劇的故事添上一個圓滿的結果,從而衝淡了作品的社會意義。
歐·亨利於1910年逝世。
勞森
勞森,1867年出生在新南威爾士州格倫費爾城附近。父親原籍挪威,是充當淘金工人,後經營小農場。母親為英國人後裔,喜愛文學。勞森曾讀過3年書,後來在農場和父親所承包的建築工地上幹過雜活。16歲時父母分居,他隨母親到悉尼,先後做過油漆工、木匠等。他母親擁護共和,關心婦女運動,曾創辦《晨曦》報,他因而也常與記者、作家、婦權運動者、社會主義者接觸,受到他們的影響。
1887年,他的詩《共和之歌》在當時激進的《公報》周刊上發表,次年第一篇短篇小說《他父親的夥伴》又在《公報》上發表,從此開始了他的文學生涯。1892年曾由《公報》資助深入西部農村,與牧民、趕車工、農場工人等進行廣泛的接觸。1894年,《詩歌與散文短篇小說集》出版。1896年,詩集《在海闊天空的日子裏》和短篇小說集《當罐裏的水沸騰的時候》相繼問世,因而聞名。
他先後出版將近20部詩集和短篇小說集,其中包括:《通俗詩和幽默詩》(1900)、《在路上和在柵欄旁》(1900)、《我的祖國》(1901)、《喬·威爾遜及其夥伴》(1901)、《叢林兒》(1902)等。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勞森創作的旺盛時期,他的許多優秀的短篇小說即在這個時期寫成。他熟悉下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同情他們的遭遇,在作品中刻畫了他們的生動形象,表現了他們優秀的品質。
勞森作為澳大利亞著名小說家、詩人。他的作品主要表現人們相互關係、真情實感;語言淳樸生動,幽默感染極強,被評論家譽為“普通人的聲音”。他的作品為澳大利亞文學的基礎作出了貢獻。
勞森於1922年逝世。
諾裏斯
諾裏斯,1870年出生於美國芝加哥一個富商家庭。15歲時,隨父母遷居舊金山。17歲時到巴黎,進入巴黎的居裏安畫室學畫。這期間,他一邊學畫,一邊貪婪地閱讀騎士小說。自然主義大師左拉的創作思想給予諾裏斯以深刻的影響。1889年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1895年,他從哈佛大學回到舊金山。1896年回國休養。
他開始創作時傾向浪漫主義,如描寫海上傳奇的《“萊蒂夫人號”上的莫蘭》(1898),後來的小說受到左拉自然主義創作方法的影響,如《麥克提格》(1899)和《凡陀弗與獸性》(1914年)。《麥克提格》前半部真實地描寫了城市下層人民的生活情景,後半部把主人公麥克提格——一個牙科醫生的悲劇歸咎為生理上的缺陷,作者描述他“善良的結構背後有一條遺傳性的邪惡暗流”。《凡陀弗與獸性》在分析畫家凡陀弗的墮落時,突出他的“動物本性”,把他的道德敗壞歸之於生理上的原因。
諾裏斯在西部采訪新聞時,了解到代表壟斷資本利益的鐵路托拉斯與農場主之間的矛盾,他以此為題材,創作了“小麥史詩”三部曲。其中以《章魚》(1901)寫得最好,是他的代表作。《章魚》描寫西部聖華基恩河流域農場主合力克聯合其他農場主要求鐵路公司履行諾言,恢複原訂的土地價格,反對提高糧食運價,遭到拒絕。農場主上訴法院,也未取勝。他們想在“鐵路專員委員會”中塞進自己的人,即合力克的兒子,但他被鐵路公司收買,計劃歸於失敗。後鐵路公司動用武裝沒收沿線的土地,農場主自衛還擊,被打得家破人亡,佃戶的下場則更為悲慘。諾裏斯認為小麥代表“善”,鐵路代表“惡”,而“善”必將戰勝“惡”,所以小說的結局是鐵路公司經理貝爾曼“淹死”在小麥堆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