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拓荒者們》(1913)與《我的安東尼亞》(1918)兩部小說描寫第一代東歐和北歐的移民與大自然搏鬥的艱苦生活,以及他們處理新舊文化衝突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情形。其中的女主人公堅毅、剛強的性格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個沉淪的婦女》(1923)寫一個開發西部的實業家的妻子被投機商引誘而走向墮落。《教授的住宅》(1925)寫一個曆史教授看不慣崇拜金錢的家人,與一出身清寒的青年學者托姆·奧特蘭結成忘年之交。這兩部作品反映了作者厭棄當時美國流行的追求物質享受和拜金主義的思想。後者寫奧特蘭如何發現印第安人的古文化遺跡時,描景狀物十分生動,並且流露出作者對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古印第安人懸崖文化的讚賞,從另一個方麵表達了她對現代物質文明的鄙夷。
凱瑟以後的作品進一步從北美洲的曆史中發掘她所向往的精神美。在《死神來迎接大主教》(1927)中,她歌頌了19世紀在新墨西哥印第安人中間傳教的天主教神父的獻身精神。《莎菲拉與女奴》(1940)寫南北戰爭前弗吉尼亞一個白人婦女如何幫助一個女黑奴逃往加拿大而獲得了自由。這是凱瑟根據自己祖母的事跡寫成的。
美國批評家麥克斯威爾·蓋斯馬爾指出,凱瑟是“工業社會中一個重農作家”,“不斷物質化的文明中一個精神美的捍衛者”。她主張寫“不帶家具的小說”,反對疊床架屋的細節描寫。她的作品結構勻稱,節奏舒緩從容,文字清新優美。近年美國批評界認為她是20世紀美國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
凱瑟於1947年在美國逝世。
弗羅斯特
羅伯特·弗羅斯特,1874年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一個貧苦家庭裏,11歲時父親因病逝世,母親帶著他遷居美國西部新英格蘭小城鎮,繼續過著清貧的生活。從12歲起,弗羅斯特從事過多種職業,他當過皮鞋工場、農場、毛紡織廠的幫工,也做過小學教師和當地報館的記者。雖然先後進過達特默思和哈佛兩所學院,但由於經濟困難隻上了兩年大學就不得不中途輟學。弗羅斯特25歲那年,他的祖父送給他一片小農場,從此,他就依靠經營農場來維持家庭生活。
弗羅斯特在青少年時代就愛好詩歌,並經常寫作詩歌,用於他的詩歌沒有得到美國文學界的承認。1912年舉家遷往英國定居後,繼續寫詩,受到英國一些詩人和美國詩人埃茲拉·龐德的支持與鼓勵。出版了詩集《少年的意誌》(1913)與《波士頓以北》(1914),得到好評,並引起美國詩歌界的注意。1915年回到美國,在新罕布什爾州經營農場。他的詩名日盛,於1924、1931、1937、1943年4次獲得普利策獎,並在幾所著名的大學中任教師、駐校詩人與詩歌顧問。他晚年是美國的一個非官方的桂冠詩人。在他75歲與85歲誕辰時,美國參議院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詩歌在形式上與傳統詩歌相近,但不象浪漫派、唯美派詩人那樣矯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詩往往以描寫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詩樸實無華,然而細致含蓄,耐人尋味。弗羅斯特還寫有著名詩歌《白樺樹》、《修牆》等。他的詩歌從描寫自然景物和農村生活而聞名於世。他早期的詩歌,多以牧場和農村的最平凡的事物為題材,在平凡的日常生活細節中發掘詩的情趣,開拓詩的意境。他不使用驚人的語言和奇特的詩體,既不死守格律,也不拋棄格律,隻是運用象白描那樣樸素無華的語言,來表露自己淡淡的哀愁、人道主義感情以及對於勞苦者的委婉同情。他的詩用詞清新,運用口語,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還不時流露出一個心胸開闊的樂觀主義者所特有的詼諧和幽默感。
弗羅斯特於1963年去世。
斯泰因
斯泰因,1874年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一個富裕家庭,早年就讀於國外。1893年入拉德克利夫學院攻讀心理學,1897年畢業,進入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腦解剖學。1902年輟學,離美赴歐,此後大部分時間住在巴黎。在巴黎時對先鋒派藝術運動發生興趣,熱心加以提倡和支持。20年代許多新起的詩人、小說家、畫家、音樂家、戲劇家出入於她在巴黎的文藝沙龍,使她名噪一時。“迷惘的一代”一詞就出自她之口,以後成為美國文學中一個流派的名稱。
斯泰因開始創作時就是文學改革的試驗者。為了準確地描寫真實,她一反前人作品中華麗和雕琢的修辭手法,而模仿兒童的淳樸、單調、重複和不連貫的語言,注重文學的聲音和節律,從而創造出一種稚拙的文體。她還吸收電影的特點,用重複的但又有細微差別的文字和句子來表現一種流動的、連續不斷的景象。她不大用標點符號,特別是問號、冒號和分號,認為是累贅。她的這些看法和寫作實踐,對海明威、司各特·菲茨傑拉爾德、舍伍德·安德森等人影響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