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安娜·克裏斯蒂》的同時,奧尼爾創作了一部兼有現實主義、表現主義和象征主義的戲劇《毛猿》(1922)。主人公揚克是一艘遠洋輪船上的司爐,以身強力壯得到同伴的敬畏而自豪,但遭到旅客中一個有錢的女人的侮辱,便到處去尋找他的生活地位,最後隻好與動物園的一隻大猩猩結交朋友,結果卻死在它的大力擁抱之中。劇本表明在冷酷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像揚克這樣的工人隻能忍受非人的待遇,要想改變這種狀況,隻會遭到更加悲慘的結局。

奧尼爾運用各種創作方法反映社會問題,1925年完成的《榆樹下的欲望》則是他在創作中又一次取得的重要的現實主義成就。這個劇本描寫資產階級家庭爭奪財產及其後果。75歲的伊弗拉姆·卡博將前妻的田莊據為己有,希望他的新婚妻子艾比能夠生一個孩子繼承這一產業。艾比因此去向卡博和前妻生的兒子埃本調情,兩人生了一個孩子,同時也產生了真實的愛情。埃本向父親說明了事情真相,卡博也向埃本透露艾比和他生的孩子將繼承遺產,埃本大怒。艾比為了表明她對埃本的愛情,把孩子殺死。埃本不得不去報警,並承認自己也參與了這一罪行,和艾比共同接受法律的懲罰。這部劇作的主題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從中也可看出古代希臘悲劇的影響。

1926年,奧尼爾又發表了一部象征主義戲劇《偉大之神布朗》,描寫一個具有創造性的藝術家在資本主義社會所經曆的失敗和痛苦,但內容比較抽象,象征性的東西很多。作者運用麵具以表現人物的雙重人格,運用獨白以表現他的內心活動。這種表現手法在他的劇作《拉撒路笑了》(1927)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拉撒路笑了》寫拉撒路從墳墓裏回來以後的生活。他是征服死亡的愛情和快樂的象征。劇中有許多時代不同的人物和各種合唱隊,使用麵具,場麵奇特。這表明作者越來越脫離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它企圖表現死亡把人們從現實生活的痛苦中解脫出來而進入永遠快樂的境界。

在《奇妙的插曲》(1928)中,奧尼爾力圖反映人們所經曆的痛苦的生活。這是一部九幕長劇,主要描寫一個女人和幾個男人之間的關係。女主人公尼娜由於父親的阻撓,不能和心愛的人結婚,和她結婚的人,她又不愛。她和情人生下了一個孩子,卻不讓他知道誰是他的父親,以後她也百般阻撓兒子和他心愛的女子結婚。她的父親和丈夫先後逝世,兒子也離她而去,她對生活已感到十分厭倦,隻求安靜地等待死亡。劇本著重表現了人物的情欲以及內心活動和痛苦,進行了種種心理分析,從中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對作者的影響。

在此以後,奧尼爾又完成了一部著名的長劇《哀悼》(1931),這是套用古希臘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的三部曲《奧瑞斯忒亞》的格式寫的一個三部曲。古希臘英雄阿伽門農及其一家被改為美國將軍曼農及其一家。劇情發生在新英格蘭,時間在美國內戰以後。奧尼爾通過曼農家族複仇的故事,企圖表現個人理想和現實生活之間的矛盾衝突。古希臘人的命運觀念和複仇觀念被個人情欲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所代替,妨礙人們實現理想的各種阻力,使曼農一家遭到悲慘的結局。這也表現了作者的宿命論觀點。

《哀悼》曾經引起美國評論家和廣大觀眾的興趣,一般評價都很高。但從此以後,奧尼爾的創作力逐漸衰退,作品的數量與質量都不能和過去相比。他計劃寫的劇本,有的沒有完成,有的則被他撕毀。

1933年,奧尼爾寫了一部喜劇《啊,荒野!》,它描寫20世紀初美國一個小城市的故事。作者稱它為“回憶的喜劇”,其中可能包括他本人童年時的某些生活。1940年他寫了一部重要的自傳體戲劇《直到夜晚的漫長一天》(1956),描寫一個家庭的不幸的生活。奧尼爾在劇中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種不幸和痛苦有什麼意義?誰應該對這種悲劇負責?奧尼爾始終為這類問題所困擾。

1939年,奧尼爾寫了一個比較重要的劇本《賣冰的人來了》(1946),寫一群失業者終日喝酒聊天,無路可走,充滿幻想,等待著一個五金推銷商的到來。有一天他終於來到他們中間,卻勸他們放棄幻想,麵對現實,以得到平靜。劇本反映了30年代美國經濟危機之後所出現的嚴重的社會問題,以及作者的消極悲觀的態度。這個劇本於1946年上演,打破了作者自1934年以來在美國劇壇上的沉寂狀態。但這時他已在經受疾病的折磨,生活不能自理,幾乎無法創作。

奧尼爾是美國戲劇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劇作家。美國戲劇真正成為美國文學的一部分,在20世紀20至30年代達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和繁榮局麵,獲得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首先應該歸功於奧尼爾在戲劇創作中所取得的成就。

奧尼爾的大部分作品是劇本,也曾發表過一本詩集。他從1916年正式登上劇壇以後,曾4次獲得普利策文學獎。1936年,奧尼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