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尼爾嚴肅地對待戲劇事業,他一貫反對美國商業性質的戲劇,對於美國的戲劇改革運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作品取材於他所熟悉的現實生活,特別是海上生活和美國新英格蘭的生活;他又深入研究了美國社會問題的病根,對它們進行高度的藝術概括,因此他的創作內容具有普遍意義。但他看不到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途徑,愈來愈感到煩惱、痛苦和失望,因而給一些作品塗上了悲觀主義和神秘主義的色彩。

奧尼爾的作品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但是,奧尼爾基本上是一位現實主義家,也是第一個把心理研究成果結合到自己作品中的作家。他的早期作品對於美國資本主義社會中心醜惡現實作了一定的揭發和批判,但又表現了過多的變態心理描繪。有人說他受了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實際上他並不是弗洛伊德的熱情追隨者。他注重人物的性格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又不是從正確的階級觀點出發去認真研究各種關係之間的複雜矛盾。奧尼爾多才多藝、興趣廣泛,在劇本主題、形式以及舞台設計等方麵,進行了廣泛的嚐試,促進了現代劇的發展。

米勒

米勒,1891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1909年進入大學學習,兩個月之後輟學,在各地流浪,從事過各種工作。1930年遷居法國,開始文學創作。1942年回到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定居,並繼續從事寫作。

米勒的小說大部分帶有自傳性質。他的代表作《北回歸線》(1934),是根據他在巴黎的生活寫成,描寫主人公放蕩不羈的生活,刻畫人物極為生動,對性生潔的描寫十分露骨。小說描寫主人公在當教員期間由於生活枯燥而陷入精神崩潰的邊緣。

《南回歸線》(1939)是他的又一部重要作品,記述了他早期在紐約的生活,他的家庭,他最初對知識的追求,以及他的移居歐洲,寫得平穩凝重,淫穢描寫較少,但除米勒的父親的形象外,人物刻畫都比較平淡。

他的著名的《馬洛西的大石像》(1941)是一部近於遊記的作品,頗受評論家的讚賞。他的其他作品還有《黑泉》(1936)、《在玫瑰色的十字架上受刑》(三部曲,1949、1953、1960)等。

米勒的作品涉及許多哲理和社會問題,並喜歡談論“人類的倒退”,他曾說人失去了“生活的藝術”。他在作品中對性的問題的大膽處理在同時代作家中顯得非常突出,自稱深受美國詩人惠特曼的影響,希望能像惠特曼一樣歌頌肉體的美。實際上,他描寫的是性變態和性生活的醜陋方麵,因而受到一些評論家的指責。他的一些作品一直被認為是黃色書籍,美國政府曾列為禁書。如《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在巴黎出版後,美國政府明令禁止在美國出版,也禁止將這兩本書帶進美國。米勒曾希望到英國訪問,英國當局宣布他是不受歡迎的人。直到60年代,他的代表作品才獲準在美國出版。

米勒對美國文學方麵有一定的影響。50年代中期興起的“垮掉的一代”作家,在生活方式以至作品的內容、風格方麵,都從米勒的作品中汲取了不少東西。

米勒於1980年逝世。

肯明斯

肯明斯,1894年生於馬薩諸塞州的劍橋,父親是哈佛大學教授,唯一的神教牧師。肯明斯自幼喜愛繪畫和文學,1915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其畢業演說以《新藝術》為題,對現代藝術,主要是立體主義、未來主義的繪畫,作了大膽的肯定。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參加救護車隊在法國戰地工作,進過集中營,後用超現實主手法法把這段經曆寫進《巨大的房間》(1922)一書。

戰後在巴黎和紐約學習繪畫,並開始寫詩。第一部詩集《鬱金香與煙囪》(1923)收有短歌和詠愛情的十四行詩。以後陸續發表《詩四十一首》(1925)、《1922至1954年詩選》(1954)等12部詩集。1957年獲得博林根詩歌獎和波士頓藝術節詩歌獎。

肯明斯有些詩集的題名離奇古怪,詩行參差不齊,在語法和用詞上也是別出心裁。詞語任意分裂,標點符號異乎尋常,除了強調一般不用大寫,連自己的名字也是小寫。他認為在科學技術發達的時代。人們用眼睛吸收外界的事物比用耳朵多。他在解釋為什麼要使用文字做特技表演時說:

“我的詩是以紅玫瑰和火車頭作為競爭對象的。”

在奇特的形式外殼上下,肯明斯顯示了卓越的抒情才能和藝術敏感。他的小詩,如《正是春天》、《這是花園色彩多變》,勾畫出兒童的天真形象,散發著春天的清新氣息;他的愛情詩,如《夢後的片刻》、《我從沒去過的地方》,在溫柔中含有淒怨;他懷念父母的詩《如果有天堂,母親(獨自)就在那一方》也真摯感人。

同時,他也善於用辛辣的譏諷表達他對現實生活中醜惡麵的蔑視和挑戰,他把現代資本義社會中野蠻的爭奪、感情上的冷漠、行為中的偽稱為“非人類”或“非世界”,加以嘲弄和鞭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