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倍克於1968年逝世。

休斯

休斯,1902年出生於美國密蘇裏州的喬普林。1922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923年輟學,在一艘遠洋貨船上充當水手,曾到達西非海岸。後流落巴黎,當過夜總會的看門人和飯館廚師。回國後又當過洗衣房工人和旅館侍者。在這段期間,他勤奮寫作,在《危機》、《機會》等黑人報刊上發表了不少詩作,參加哈萊姆文藝複興運動,開始在黑人文藝界顯露頭角。1926年出版了第一部詩集《萎靡的布魯斯》。1929年進入林肯大學繼續學習,3年後取得碩士學位。

30年代初的美國經濟大蕭條和舉世聞名的誣害黑人案件“斯考茨勃羅案”提高了他的覺悟,他向往十月革命後的蘇聯,1932年出訪蘇聯。後來到中國,稱自己曾見到過魯迅。西班牙內戰爆發後,他以記者身份去西班牙,路過巴黎時出席了第二屆國際作家大會。這一時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他否定了自己前一時期創作中的唯美主義傾向,轉而真實地描寫工人運動和工人的鬥爭,揭露美國缺乏真正的民主自由,如詩篇《新的歌》、《讓美國重新成為美國》等。

50年代初麥卡錫時期,休斯受到傳訊,此後他的創作中又出現了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這一時期他主要寫作爵士詩和幽默小品,代表作《問你的媽媽——爵士十二式》(1961)探索詩歌的新形式,被認為是先鋒派詩歌的一種。

他寫過多種體裁的文學作品,而以詩歌聞名,被稱為“哈萊姆的桂冠詩人”。他的主要詩集還有《猶太人的好衣服》(1927)、《夢鄉人》(1932)、《哈萊姆的莎士比亞》(1942)等。他的長篇小說《不是沒有笑的》(1930),主要描寫一個黑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崎嶇的道路,反映了作者早期重視教育的作用的思想。他的其他作品還有:短篇小說集《白人的行徑》(1934)、《共同的東西及其他故事》(1963);幽默小品集《辛波爾說出他的思想》(1950)、《辛波爾孤注一擲》(1957)等;自傳《茫茫大海》(1940)和《我漂泊,我彷徨》(1956)。晚年編選了不少黑人作家的選集、短篇小說集和詩文集。他的優秀詩作大部分包括在他親自選輯的《詩選》(1965)中。

休斯作為美國著名黑人詩人、小說家,成名後沒有離開哈萊姆黑人聚居區,他的創作始終描寫黑人(尤其是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他的詩歌從黑人民間音樂和民歌得到借鑒,有爵士樂的韻律和節奏,格調清新,熱情奔放,用以表達對種族歧視的抗議,歌頌黑人民族的進步,對美國與非洲黑人詩歌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休斯於1967年逝世。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1904出生於波蘭拉德茲明,祖父和父親都是猶太教裏被稱為“拉比”的法學博士。辛格4歲時,全家遷往華沙,父親的願望是讓他長大也成為一名“拉比”,後來就把他送到華沙神學院深造,可是,辛格並不喜歡,他在他那位作家兼新聞記者的哥哥伊斯雷爾·約瑟夫·辛格的影響下,走上了創作道路。

辛格的第一部作品《戈萊的撒旦》出版於1935年。不久,由於德國納粹分子的威脅和恐嚇波蘭的猶太分子,辛格隨哥哥逃亡美國,並在那裏定居,最初在一家叫《猶太前進日報》的意大利文報紙裏擔任新聞記者,於1943年取得美國國籍。

迄今為止,辛格所寫的三十幾部作品全都是用猶太民族的意第緒文寫成的,然後由他本人或親戚朋友翻譯成英文。他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莫斯卡特一家》(1950)、《盧布林的魔術師》(1960)、《奴隸》(1962)、《莊園》(1967)、《在莊》(1969)、《冤家,一個愛情故事》(1972)和《肖莎》(1978):短篇小說集《傻瓜吉姆倍爾》(1957)、《審場街的斯賓諾莎》(1961)、《短暫的星期日》(1964)和《羽毛的王冠》(1974),此外還有自傳《在我父親的院子裏》(1966)、《一個在樹林裏這路的孩子》(1976)以及兒童文學作品《薩密爾去華沙的時候》等。

辛格的作品多為描寫歐洲猶太人往日的遭遇和當代美國猶太人的生活現狀,其中還摻雜有不少神靈鬼怪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語言幽默詼諧,事件曲折離奇。其作品往往情節生動,文筆潑辣,寓意深刻、風格獨特,兼容了歐洲古老文化和美國現代文化的某些長處。

辛格兩度獲得美國的“全國圖書獎”。197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華倫

華倫,1905年出生於美國肯塔基,曾在範德比爾特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和耶魯大學求學,後在學校任教,同時參與《南方評論》雜誌的編輯工作。

在範德比爾特大學求學期間,與“新批評派”建立了密切聯係。他早期寫的一本傳記《約翰:布朗:烈士的產生》(1929)表現了他對南方問題的興趣。1930年,與10餘名學者聯名發表題為《我要表明我的態度》一文,被稱為“南方重農學派”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