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去世後,他的妻子瑪麗發表了他的兩部遺作;《不散的筵席》(1964)和《海流中的島嶼》(1970)。前者是一部回憶錄,追憶20年代他在巴黎的寫作生活以及他與一些作家的交往。長篇小說《海流中的島嶼》約寫於創作《老人與海》的同時,寫畫家赫德森生活中的3個片斷:《別米尼》寫畫家與他3個兒子在島上度假的情景;《古巴》寫畫家與他離了婚的第一個妻子和好又複分手的故事;《在海上》寫畫家在海上執行巡邏任務,追蹤一群納粹分子。其中以《別米尼》寫得較好,有《老人與海》的遺風。

海明威的文字節奏鮮明,流暢自然,字斟句酌,極其具體精確;人物對話、口語化、性格化,三言兩語就使人物躍然紙上。同時,海明威經常使用象征手法,給抽象的思想感情賦予具體的形象。如《永別了,武器》以雨象征不幸和死亡,運用得非常成功,常為評論家所稱道。

海明威的散文風格樸實無華,簡明清新,1954年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金時,就特別強調他獨創一格的現代散文的敘事能力。

泰特

泰特,1899年出生於美國南方的肯塔基州,1922年畢業於範德比爾特大學。此後3年在雜誌《逃亡者》任編輯。1925年以後,在明尼蘇達大學任教,並一直擔任《西萬尼評論》的編輯。

泰特屬於新批評派,注重作品的形式和技巧,主張就作品論作品,進行細致的分析。他共發表20餘部作品,除去詩歌和文藝批評著作以外,他還寫傳記、長短篇小說數篇。曾獲博林根詩歌獎等多種文學獎金。

泰特最早發表的作品是兩部傳記:《斯通沃爾·傑克遜》(1928)和《傑弗遜·戴維斯》(1929)。他的小說中最有影響的是他唯一的長篇小說《父輩》(1938)。小說通過年老的拉賽·巴昌對青少年時代的回憶,揭示了巴昌家族以及舊南方社會的瓦解。這部旨在探討南方遺產的道德意義的小說在形式上、風格上都有其獨到之處,但人物不夠豐滿。

泰特的第一部詩集於1932年問世。後來出版的《詩集:1922~1947》(1948)以及《詩集》(1961)中收入了他的絕大多數詩作。他的詩技巧嫻熟,意象新穎,但是內容比較狹窄。最著名的詩《南軍死難將士頌》(1928)以現代人在生活中的失敗襯托想象中的“南軍烈士”的生涯,強調美國內戰及其後的資本主義工業化對南方的災難性的影響。

批評論著主要有《反動論文集:關於詩與思想》(1936)、《詩的局限》(1948)、《現代世界中的作家》(1955)、《文集》(1959)以及《四十年文集》(1969)等。

這些著作表現了作者的高度文學修養和敏銳洞察力,其中有些曾一度在美國大學教學中產生過影響。

約翰·斯坦倍克

約翰·斯坦倍克,1902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從小過慣鄉村、牧場的生活,對鄉野的美好環境和生活在那裏的人們的質樸、誠實的品質,懷有深切的感情,這一點對他日後的創作具有極大的影響。1926年,斯坦倍克畢業於斯坦福大學,此後他曾到牧場、糖廠、築路隊幹過活,這些經曆使他有機會對美國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得到比較深刻的了解。

斯坦倍克是在20年代末美國經受經濟危機的年代裏開始進行創作的,這一時期的作品有小說《金杯》(1929)、《天堂牧場》(1932)、《煎餅坪》(1935)、《相持》(1936)、《人與鼠》(1937)等,它們大都是以那些尚未受到資產階級“現代文明”感染的下層人民為描寫對象,表現出作者對他們的深厚感情。長篇小說《憤怒的葡萄》(1939)是斯坦倍克最優秀的作品,作品以破產的農業工人約德一家的遭遇為主要線索,寫盡了他們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中被迫流浪和遍受欺淩的苦難生活,在殘酷的現實麵前,約德終於覺醒了。

3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是斯坦倍克創作最旺盛的階段,這期間他的主要作品還有:短篇小說集《長峽穀》(1938)、長篇小說《罐頭工廠街》(1944)和中篇小說《月亮下去了》(1942)、《珍珠》(1947);在晚年,斯坦倍克的作品有《烈焰》(1950)、《晦氣的冬天》(1961)等。

《珍珠》是斯坦倍克的優秀作品,取材於墨西哥的民間傳說,但是經過作者的藝術提煉與改編之後,成了一部控訴金錢世界的罪惡、描繪窮苦人民所受的壓榨與欺侮的血淚史。小說以細膩、深情的筆觸,描繪了印第安人奇諾撈到了一顆罕見的大珍珠,他滿以為可以因此得福,但事實上卻是連遭橫禍,最後連兒子也死在搶奪珍珠的強盜手裏,奇諾在極度痛苦之中,將這顆珍珠扔回了大海。作者通過這則寓言式的故事集中地反映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吃人的本質。

斯坦倍克作為美國當代傑出小說家,於1962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金,以表彰“他那現實主義的、富於想象力的創作,把蘊含同情的幽默和對社會的敏感結合起來”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