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到來,港口已成為全球物流供應鏈中的重要節點。港口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這促使一些國際知名的大型港口集團在擁有了雄厚的資本、掌握了先進的港口作業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母港業務增長趨於飽和的情況下,開始以資本為紐帶進行對外擴張,以整合港口資源,實現港航聯盟與港際聯盟,提高臨港產業開發能力和區域發展空間獲取能力,使自身成為供應鏈中的控製主體以及主動策劃、組織和參與國際經貿活動的前方調度總站。在這個發展背景下,世界範圍內各個國家的港口也都在自身發展的基礎上整合港口資源、創新發展模式,逐步增強港口競爭實力。
港口的發展帶動了周邊港城港區的發展;健全的集疏運係統逐步將港區與腹地聯係起來;港口的服務功能逐步向儲存、集散、配送、信息傳輸、增值服務方向擴展,成為物流綜合服務鏈的重要環節,以及為客戶提供全方位、高附加值服務的國際物流中心。
一、國外港口發展模式與創新概述
從世界著名港口演變的曆程看,世界港口的發展經曆了四代演變過程,業態逐步升級,功能日益完備。隨著世界港口建設的集裝箱化、深水化發展,港口服務的高端化、一體化發展,港口競爭的網絡化、集群化發展,港口企業的整合化、聯盟化發展,港口管理的信息化、多元化發展,我國應借鑒世界港口發展經驗,從管理體製、運營模式、整合方式等方麵入手,推進我國港口建設與發展。
(一)荷蘭鹿特丹港
鹿特丹長期以來有世界第一大港之稱,是典型的綜合型港口物流,是荷蘭最大的工業城市,是重要的海陸空交通樞紐商業和金融中心。每年鹿特丹港有約3 萬艘次來自世界各國的船舶掛靠,500多個定期航班駛往全球1000多個港口。同時,鹿特丹城市經濟的發展還充分運用臨近鹿特丹港口的優勢大力發展臨港工業、造船業、石油加工、機械製造、製糖和食品工業。另外,為了跟上全球貿易、國際運輸和物流的發展趨勢,鹿特丹港務管理局不斷進行功能調整,包括改變港務管理的傳統職能、擴大港口區域、允許設立船公司集裝箱碼頭、促進發展腹地交通、促進物流專業人才的教育和培訓、發展信息港、促進更為有效的海關服務、推銷配送園區概念等。鹿特丹港口物流的許多發展模式值得借鑒,分析如下:
1、地主港管理模式化
地主型物流中心模式是由鹿特丹港創造並發展的,所以亦稱為鹿特丹港物流運作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港口管理局擁有很大的經營管理自主權和土地使用權,由其統一港口地區的碼頭設施、臨港工業以及其他設施的用地管理。通常是由港口管理局拿出一部分倉庫和堆場開辟為公共型港口物流中心,但其隻負責管理和提供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本身不直接參與物流中心的經營。當物流中心建成後再由港口管理局有重點地選擇業務基礎牢固、信譽好的物流經營方加盟,逐步吸納工商企業加入物流中心,使其將原材料采購、配送等職能交由物流中心負責,參與供應鏈管理。
地主型物流中心模式主要有①政府統一規劃,企業自主經營;②配套設施完全,運作效率高;③物流中心專業化、規模化;④與港口腹地工業形成物流鏈;⑤靈活的港口運行管理模式等特點。
2、貨物運輸集裝箱化
鹿特丹港是歐洲最大的集裝箱碼頭,近年來不斷加快對集裝箱碼頭的投資建設,並允許設立船公司集裝箱碼頭。它的裝卸過程完全用電腦控製,集裝箱裝卸效率極高。鹿特丹的集裝箱運輸形式主要有公路集裝箱運輸、鐵路集裝箱運輸和駁船集裝箱運輸。公路集裝箱運輸,一個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稠密的公路網,將鹿特丹與歐洲所有的大城市連接起來,荷蘭的公路運輸擁有雄厚的實力,歐盟30%的國際公路運輸是由荷蘭承擔的;鐵路集裝箱運輸,鹿特丹幾乎每天都有一係列的集裝箱列車向歐洲各地發車;駁船集裝箱運輸,近年來,由於運價低等原因,鹿特丹駁船集裝箱運輸得到了迅速發展。幾乎每天都有駁船將集裝箱由鹿特丹運至萊茵河沿岸各集裝箱碼頭,隨著集裝箱運輸的發展,內陸集裝箱碼頭開始大量出現。
3、港口經濟產業化
鹿特丹港不僅是轉運港,也是一個巨大的工業綜合體,大量的跨國公司在此設立它們最重要的或是在歐洲唯一的工業聯合體,在這裏它們為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生產工業品。鹿特丹市煉油、化工、造船等工業主要是依托鹿特丹港發展起來的,主要分布於新水道沿岸,擁有一條以煉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機械、食品等工業為主的臨海沿河工業帶(即臨港工業區)。利用擁有水工建築技術和水利技術的獨特優勢,港區大力發展造船業和水工產品製造業。造船工業發達,7個大型造船廠擁有30多個浮船塢,生產巨型油輪、貨輪和集裝箱船等。同時生產海上拖輪、挖泥船、浮吊、勘探船、海上鑽井平台等特種工具船,以及大型閘門、橋梁構件、沉井等水工製成品等。鹿特丹地區許多農產品的加工基地也建在臨港工業區內,這些農產品加工包括半成品的加工和成品加工。工業化的農產品加工、質量控製、交易方便、倉儲完備、高效運輸是鹿特丹成為歐洲農產品加工業中心的要素。食品公司(如聯合利華、可口可樂)的貿易、存儲、加工以及運輸等也都集中在港區,由此形成了歐洲最重要的農產品交易中心。同時,發達的臨港工業促進了金融、貿易、保險、信息、代理和谘詢等服務業的發展。港口工業已成為鹿特丹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港區及其周圍的產業目前已達到該地區產值的50%以上。臨港工業區的發展已經成為鹿特丹港的主要組成部分。
4、大力發展集疏運係統
鹿特丹港的基礎設施中,最強調的是集疏運係統。好的集疏運係統對港口至關重要,它不僅僅包括對其服務腹地的運輸網絡,還包括港口本身內部的運輸係統。鹿特丹港吞吐的貨物80%的發貨地或目的地不在荷蘭,大量的貨物在港口通過一流的內陸運輸網進行中轉,運抵歐盟各成員國。鹿特丹有高速公路、鐵路、水路與歐洲各國聯接,覆蓋了從法國到黑海、從北歐到意大利的歐洲各主要市場和工業區,空運貨物可以通過鹿特丹國際機場進出。通過鐵路、海運、河道、管道、公路、空運等多種運輸路線將貨物送到目的地。其中最主要的運輸方式是水路、鐵路和管道,以減少公路交通運輸擁擠和環境汙染。除了海運、內河、公路運輸外,鹿特丹擁有2個先進的鐵路服務中心,並有2個鐵路化學品中心,很多碼頭也擁有自己的鐵路連接。原油等液體貨物主要通過管道進行輸送,港區內各種運輸管道的長度已超過荷蘭鐵路係統。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海陸空運輸交通的對接。鹿特丹港已經實現了鐵路和港口的海鐵聯運,使得入港貨物能夠迅速運輸至歐洲縱深區域。而在中國很多港口,鐵路集裝箱和海運集裝箱的規格都還沒統一。此外,鹿特丹港還為客戶提供個性化運輸和中轉服務與多式聯運相結合。
5、物流功能齊全化
港口城市處於海陸空各種運輸方式的交彙點,隨著現代物流的興起,港口作為國際貿易的最主要形式,在物流中的核心與樞紐地位愈發被凸顯出來。港口的發展正由傳統的、單一的貨物運輸模式向第三方物流中心轉變,提供全方位、高效的物流服務企業的快速興起是港口發展的一大特色。在港口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拓展現代化物流分撥功能,形成物流分撥和綜合運輸服務中心已成為世界港口新的發展方向。港口不僅是貨物的集散地,而且也是一個物流中心、商貿交易中心。鹿特丹港的港口工業已經形成集儲、運、銷一條龍服務的完整物流鏈。已躍升為國際物流中心的領軍者,除了作為海運的必經通道發揮商品集散功能之外,還具有集商品、貿易、技術、資本、信息集散於一體的物流功能。
鹿特丹港在離貨物碼頭和聯運設施附近大力規劃建設物流園區,其主要功能有拆裝箱、倉儲、再包裝、組裝、貼標、分揀、測試、報關、集裝箱堆存修理以及向歐洲各收貨點配送等,發揮港口物流功能,提供一體化服務。鹿特丹港的Eemhaven物流中心、Botlek物流中心和Maasvlaskte物流園區,均有與碼頭間的專用運輸通道,提供物流運作的必要設備,采用最先進的信息技術,並提供增值服務以及海關的現場辦公服務。物流中心的配送園區是許多企業在歐洲建立的配送中心所在,也是小企業把貨物交付一個能保證即時送貨到全歐洲的放心的物流服務商。
6、港城一體化
鹿特丹港不但承擔著國際貨物和國內貨物的水陸中轉任務,而且是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和工業基地,是一個典型的港城一體化的國際城市,作為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和工業基地,在港區內實行“比自由港還自由”的政策,擁有大約3500家國際貿易公司,擁有一條包括煉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機械、食品等部門的臨海沿河工業帶。鹿特丹港總產值占全國GDP的12%,占當地城市GDP的40%,鹿特丹成為區域性商品、資本、信息、技術等資源的配置中心,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從來不能遊離於城市之外,因港興城,以城促港,打造港城一體化的“活力之城”是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最終推動力。鹿特丹港近年來不斷引進各種產業進入港區;完善港區腹地交通,打造更有效率的集疏運網絡;建設信息化港口城區,創造一個能滿足未來IT需要的環境,並參與許多IT技術的開發;提供更有效的海關服務,包括集裝箱電子掃描、整合EDI係統,以通暢快捷的海關服務確保港口貨物的及時發送;加強物流專業人才的教育與培訓,與大學和教育機構合作培訓物流專業人才。
(二)新加坡港
新加坡港位於新加坡的新加坡島南部沿海,西臨馬六甲海峽的東南側,南臨新加坡海峽的北側,扼太平洋及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新加坡港是一個天然的良港和國際自由貿易港口,是亞太地區最大的轉口港,也是世界重要集裝箱港口,是世界最重要的航運中心之一。
新加坡的遠景目標是把該國發展成為集海、陸、空、倉儲為一體的全方位綜合物流樞紐中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新加坡港口采取了新舉措。一方麵,調整港口管理模式,大膽引入民間資本,實行民營化管理,並推動自由港及港興城興政策。另一方麵,注重港口內部的建設,通過挖掘內部潛力來提高生產力。例如,大力培養物流供應鏈的一體化建設,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務。新加坡港的成功發展有許多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鑒:
1、實行民營自由化管理
新加坡港實行各方共同管理模式,港口的投資建設和管理由政府、國有企業、私人企業共同進行。這種模式既是世界上最普遍的港口管理模式,也是實行政府和國有企業管理模式的港口改革發展的方向和趨勢。這種趨勢也被稱為港口的商業化或民營化,特點主要是打破單一由國家或政府管理港口的模式,盡量減少政府直接參與港口的經營運作。新加坡港在1997年進行港口管理體製改革,改革後,原港務局分為新加坡海運和港口局與新加坡港務集團。海運和港口局主要處理港口和海運方麵的管製和技術問題,港務集團則主要承擔港口的投資、經營管理職能。民營化改革給新加坡港口帶來了巨大的效益,不僅增強了企業職工的服務意識,進而降低了經營成本、提高了經營效率,而且增加了企業的海外投資,進一步鞏固了新加坡港在國際航運中的優勢地位。
同時,新加坡也著重打造自由港。新加坡同美國、日本、加拿大、中東等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具體體現是自由通航、自由貿易,允許境外貨物、資金自由進出,對大部分貨物免征關稅等等。實行自由港政策是分享全球自由貿易權利、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有效手段。
2、貨物運輸集裝箱化
2012年新加坡集裝箱吞吐量為3166萬TEU,同比增長5.8%,居世界第二。新加坡港口抓住機遇發展集裝箱中轉業務。從1960年開始,集裝箱運輸在世界上逐漸興起。新加坡抓住機遇,開始大力興建集裝箱專用泊位,首個泊位於1972年投入運營。通過逐步改建和新建集裝箱專用碼頭,配合積極的集裝箱中轉政策,並與政府當局和相關行業緊密協作,新加坡港迅速發展,轉變成為地處東南亞的集裝箱國際中轉中心。
3、港口物流一體化
港口物流被列為新加坡重點產業之一,政府支持“一條龍”發展物流。1997年7月,新加坡物流倡導委員會製定發展綱領,同年新加坡貿易發展局聯合13個政府機構,展開“1997年物流業提升及應用計劃”,先後推出了“1999年物流業提升及應用計劃”以及“2001年物流業提升及應用計劃”,成功地將運輸、倉儲、配送等物流環節整合成“一條龍”服務。
新加坡港大力培育港口物流鏈,港口與加工業聯合發展。港口園區建設與吸引外資相結合,將一些臨港土地和泊位提供給跨國公司作為專用中轉基地使用,鼓勵大跨國企業在港區建設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這樣,港口物流為工業提供專業、高效的物流服務,提升加工工業水平,進而又促進港口經營效益的提高。同時,物流服務形式多樣,提供多種增值服務。新加坡港務集團提供IT、物流、供應鏈解決方案和海運等多種增值服務,如為客戶提供集裝箱管理服務,利用自身的IT技術開發了虛擬倉庫係統,幫助客戶提高倉儲的響應速度和減少費用,提升客戶供應鏈效率。
另外,新加坡境內的物流公司專業化、社會化程度高,可以為某一行業的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務,也可以為各行業的客戶提供某一環節的物流服務,物流企業以滿足客戶需要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點,由物流公司和客戶共同研究選擇出一種或幾種最理想的服務方式,最終找出能最大限度為客戶提供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4、實行港興城興戰略
新加坡港十分注重臨港工業的發展,始終堅持港口發展與腹地工業發展相結合,這樣一方麵港口物流能為工業提供專業、高效的物流服務,促進工業發展,進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實現港興城興;另一方麵腹地工業和城市的發展繁榮又會進一步促進港口的發展和經營效益的提高。為此,新加坡港一直致力於港區建設與吸引外資相結合,將一些臨港土地和泊位提供給跨國公司作為專用中轉基地使用,鼓勵大型跨國企業在港區建設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同時大力發展石油、化工、造船等臨港工業,積極培育港口物流鏈。
(三)德國漢堡港
擁有超過470多萬人口的大漢堡地區是東歐開放和全球化過程中的大贏家之一。漢堡這一沿河臨海的世界大都會是北海地區最東部的港口城市,同時也是開展與東歐貿易的理想口岸。近年來,“北歐製造”的崛起,歐盟的東擴以及俄羅斯經濟複蘇,波羅的海沿岸正在形成一個由10個國家、5000萬人口組成的新興經濟圈。漢堡因其處於歐洲貨物流通物流產業集中地區的中心地理位置而獲益匪淺,被譽為“德國通往世界的門戶”。港口通過不懈的努力,將自己打造成介於海外、中歐和東歐以及整個波羅的海之間的全球化樞紐。在漢堡,將先進的發展模式應用於港口建設中,發揮巨大作用:
1、大力發展地主港模式
漢堡港的管理機構比較獨特,至今還沒有設立港務局。漢堡港的日常管理則是由漢堡州的經濟和勞工事務部負責的。漢堡州政府負責總體規劃和土地使用。漢堡州政府規定了港區的水域範圍,規定在港區可進行的活動,港區土地和水域歸州政府所有,由州政府負責總體規劃,土地或建有基礎設施的土地由州政府出租。州政府控製著土地並按需要規劃使用,政府負責基礎設施包括港區內公共交通設施的建設。
漢堡州經濟和勞工事務部負責日常管理。主要職能包括:(1)製定港口的法律框架,確定港口活動方向。(2)規劃並建設基礎設施,租賃給經營者。(3)建設和維護港界範圍內的港口基礎設施,疏浚港池和港內航道。(4)製定港內交通規則。(5)對進出港和靠泊碼頭錨地的船舶以及裝卸作業進行安全管理監督包括港區消防。(6)引領進出港船舶,掌握在港與進出港口船舶的動態。(7)征收港口使用費。
漢堡港作業由私人公司商業運作。漢堡港是一個鼓勵港內不同公司相互競爭的港口,無論是碼頭集裝箱或其他貨種的裝卸公司,還是貨運代理或是提供各種服務的其他公司都是相互競爭的。這些經營者從漢堡州政府租用土地,負責所有上部設施的投資,包括起重機、集裝箱橋吊、跨運車等機械設備,碼頭的麵層及倉庫、堆棧、辦公樓、鐵路支線、道路等其他設施。碼頭租用者要同時向政府支付兩筆租金,即土地租用費和碼頭岸壁租用費。州政府還製定了港口土地租金、岸壁租金、港口使用費、引航費等標準。在所有公司中H H L A是最大的,它是由漢堡州政府100%控股,但按私人方式運作,因而在漢堡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漢堡州政府也以此來調節漢堡港的經營活動。
2、大力發揮自由港作用
雖然,自2013年1月1日開始,由圍欄與檢查站包圍的漢堡港自由貿易區正式終結了它逾百年的曆史。但是漢堡港的免稅倉庫仍然存在,繼續發揮著保稅的作用。1888年自由港的建成使漢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可可、香料和地毯的轉運地之一。漢堡自由港區以便利為原則,采取盡可能簡便的手續,有效地減少海關在該區域的管理,建立一種極為自由靈活的監管係統,促進國際貿易和國際物流的發展。漢堡自由港區向製造企業和經銷商提供了歐洲最優惠的稅收待遇。進入到自由港的貨物並不需要清關,並且可以存放在自由港內而不需要繳納海關關稅或其他稅種。隻在貨物離開自由港進口到德國或者歐盟的時候才需要繳稅,非進口到德國的中轉貨物隻需要在進入目的國的時候繳納相應進口稅即可。但歐洲統一市場的建立意味著曾經在過去的125年裏為漢堡的全球貨物中轉站地位做出貢獻的自由港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漢堡自由港當初的優勢就是,貨物在進港的時候不用付關稅,隻有在離港的時候才付關稅。現在的情況是,整個歐盟是一個關稅同盟的狀態,當歐盟在建立關稅同盟後,就規定了從歐盟各個地區進歐盟的貨物(即歐盟內部流轉的貨物)在一進入歐盟港區時就必須付關稅,這也就是說,原來漢堡自由港的優勢無法顯現。而隻有第三方,即歐盟之外的貨物在進入漢堡原來的自由港區時是可以享受關稅優惠,但是漢堡自由港當初的離港才付關稅的優勢,隻針對很少一部分,即非歐盟國家的貨物適用。不過,現在的漢堡港雖然整個港都不再是自由港,但仍有免稅的海關倉庫,也就是說,企業仍可以選擇把貨物儲存到免稅的海關倉庫裏並享受到優惠政策的。
3、大力發展集裝箱運輸
漢堡港是德國最大的集裝箱港,近年來港口的集裝箱貨運蓬勃發展。2012年,漢堡港的總吞吐量為1.31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為近890萬標箱,其中有將近260萬標箱來往於漢堡和中國各地,遠遠超過歐洲其他港口,中國因此成為漢堡港最大的海運貿易夥伴。漢堡每周從中國多個港口直達漢堡港的集裝箱約有40班,漢堡的船舶代理和班輪航運公司直接為客戶提供由漢堡港到中國100多個港口的海運業務,每天有多班集裝箱班輪從漢堡港出發,駛向中國的100多個港口。漢堡港的集裝箱碼頭能夠承擔當今世界最大的16020TEU超大型集裝箱船的裝卸作業,目前港口的水深業已允許吃水15.10米的遠洋船舶進出。
4、大力建設集疏運係統
在歐洲,沒有任何一個港口能擁有像漢堡這個物流中心這樣高效便捷完善的交通運輸網絡。在漢堡,各類貨物可以經由陸路、鐵路、駁船、支線船和空運等不同運輸方式運往歐洲各主要市場和腹地。在集裝箱轉運中,漢堡多以短途船運和鐵路為主,鐵路運輸網絡承載著大部分交通運輸任務,尤其在遠距離運輸貨物方麵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漢堡是北歐地區最重要的鐵路樞紐,擁有北歐地區最大的和最先進的貨物鐵路編組站,德國HHLA碼頭公司甚至買下了通往波蘭的貨物鐵路運輸線。此外,通過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絡,漢堡創造了全德國貨物運輸領域的最高增長速度。同時,離市區不遠的漢堡機場憑借著高效率的發運報關設施使得航空貨運變得輕鬆便捷。在整個交通運輸網絡中,通過北海、波羅的海、易北河以及各條運河渠道,為數眾多的支線船和內路航運船使得漢堡和內陸地區以及波羅的海鄰國之間構成了一個完善的運輸網。
5、大力完善物流服務
漢堡港是歐洲發展最快、最高效的物流基地。在漢堡,約5700家物流公司提供了一整套的增值服務——從運輸、儲藏、加工、質量控製、包裝、試運行、配送、貨運管理到運輸保險、海關放行、結賬開發票。他們在世界範圍內組織成了一個完整的供應鏈。各種工業、貿易公司從這種綜合的服務組合中收獲到了很多好處。漢堡港的另一項配套服務是漢堡的配送和倉儲公司提供的由計算機控製的高端倉儲服務。其倉儲設施可存放各種高價值的進口貨品。此外,還有適用於存放易腐爛食品貨物專用的空調庫,冷庫及冷凍倉庫,當然還有其它特殊倉庫,用於存放和處理危險貨物。漢堡港進出口貨物種類包括化學品、各種消費品、電子產品、汽車、保健品、食品和各種幹雜貨。漢堡港以最專業的知識、最恰當的儲存和運送方式處理各種貨品,力爭為客戶、貨主提供最佳的服務。
6、大力建設港城新區
漢堡港口新城,距離漢堡市政廳隻有步行10分鍾的路程,麵積為155萬平方米。漢堡市前市長於1997年宣布了港口新城的建設構想,成為近年來漢堡作出的對城市發展具有深刻影響的曆史性決策之一。這一新城將使市中心區的麵積擴大40%。該項目是歐洲城市境內最大的開發項目——港口新城,這將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集居住、文化、休閑、旅遊、貿易和服務業為一體的綜合區域。不同於許多城市的內城區,漢堡港口新城將辦公場所和居住區域融合在一起,目前已吸引1500名居民和6000多個工作崗位。預計建成後,這裏將有5000戶家庭、1.2萬人定居,4萬人就業。軟件、通訊、傳媒、物流及漢堡賴以生存的航運業,將共同撐起港口新城的產業結構,同時也將深深吸引眾多國際大企業的入駐。
二、國內港口發展模式與創新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