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構建大通道與港口腹地共贏模式途徑
1、完善集疏運係統
(1)加快疏港設施改造以完善港口集疏運網絡加大河北港口疏港交通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進一步改善疏港交通網布局,促進各種運輸方式在不同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在合理規劃各種運輸方式的疏港通道同時積極擴寬物流園區和運輸場站能力,構建麵向港口長遠發展的集疏運係統。港口集疏運係統作為港口高效暢通的關鍵一環。在集疏運通道規劃布局上,要考慮港口長遠發展的可能,兼顧各種運輸方式的特點,使各種運輸方式很好的相互銜接配合,合理安排作業流程,提高設備利用率,增強疏港交通運輸能力,實現運輸資源的優化和集聚效應。
加快完善河北各港口疏港公路網絡化建設,提升網絡功能結構,優化布局,建立疏港高速公路網應急係統,加快幹線公路升級改造,提高養護管理水平,加快臨港工業區公路建設,充分發揮公路網絡快捷效益。優化腹地公路樞紐布局,加強與腹地的經濟聯係,尤其是腹地無水港項目的建設,提高河北各港口腹地覆蓋麵。加強鐵路網絡化建設,優化網絡功能結構與布局,進行電氣化改造,提高鐵路的運能和運輸效率。積極發展海鐵、公鐵多式聯運,並加強與其他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提高運輸的快捷和便利。加強鐵路信息網絡化建設和信息網絡化管理。
科學合理規劃港口泊位建設,加強與國內外知名航運公司合作,不斷提高海運服務能力,特別是幹散貨、原油、液化天然氣、集裝箱等專業化服務建設,拓展國際物流業務,增強在國際港口競爭力。加強管道運輸網絡化建設,發揮管道運輸效率高,輸送量大,節省人力和土地,事故較少、安全性較高,對環境汙染少的優點。提高運輸管理的信息化,注重和其它運輸方式的有效連接。積極發展現代航空運輸,建設與京津塘空港連接的快速高等級通道,為港口提供省時、省事、方便、舒適、安全的運輸。
(2)建立港口集疏運發展項目影響評價製度
堅持疏港通道引領港區發展,建立港口集疏運係統項目影響評價製度以疏港通道基礎設施引導港區發展,支撐河北港口港區經濟開發區空間結構的形成。港區路網建設要兼顧工業區道路與疏港通道的協調發展,提升通道的服務功能,實施多樣化的疏港通道。建立河北各港口集疏運係統項目影響評價製度,並納入港區規劃建設管理評價體係。對新建疏港通道項目分析環境的影響程度,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和方案。
(3)構建綠色疏港通道與和諧的集疏運係統
在疏港通道規劃和建設過中堅持循環發展的理念,加強疏港通道兩側配套綠化工程建設。河北各港口港區管理委員部門應加大對疏港通道綠化工程的政策支持力度;形成層次分明、功能完善的港區集疏運係統;重視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物流規劃用地,建立銜接順暢、各種運輸方式和諧發展的港口集疏運係統。
(4)實施港區集疏運係統綜合管理
提高疏港通管理服務水平,大力推進疏港交通信息化進程,加快交通智能運輸係統的建設,進行業務整合和創新,提高管理服務水平和運輸服務質量。開拓市場,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運輸增值服務,強化交通運輸在供應鏈中的服務功能。以安全、便捷、可靠、經濟的運輸服務和多層次、多樣化的交通產品,有效地滿足臨港工業發展的需求,發展人性化運輸,達到安全性、便捷性、舒適性、經濟性的和諧統一。為適應臨港工業的現代化發展要求,加強運輸方式的聯合化和多樣化,發展多式聯運,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經濟、門到門、無縫對接、零距離換乘等服務。建立貨流、人流、商流、金融流、技術流、信息流全麵大流通的綜合疏港交通。
(5)加強政府引導促進疏港交通發展
疏港交通的建設涉及多個部門和行業,政府應積極協調各地區各部門的利益,保證疏港交通順利建設,促進臨港工業的發展。在建設河北各港口集疏運係統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打破行政區劃的約束,統籌規劃各種運輸方式的比重,建立開放性的現代化港口集疏運係統,發揮港口綜合功能優勢,實現港區間運輸的便捷暢通和快速交流,滿足臨港工業化發展的需要,為河北省臨港工業實施“大開放、大開發、大港口”戰略提供支撐。
2、開拓內陸港
所謂內陸港,是將港務、港口倉庫、海關和檢驗檢疫、保險、結彙、航運代理及外運機構內移至陸地城市的陸路運輸中轉、集散場所,以鐵路運輸和公路運輸為主要形式連結港口和內陸,可使企業在港口與陸地間開展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的陸地港口。內陸港具有除裝卸船以外的所有港口功能,可辦理正常貨物進出口相關業務手續。港口經濟是世界經濟、區域經濟和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內陸港是一種建在內陸地區、但具有與沿海港口基本相似功能的現代物流中心。同時加強內陸港建設的措施包括:
(1)加強政府支持引導與企業參與
政府:運營初期鐵海聯運的成本優勢不明顯,對內陸港經營者來說,需要政府給予土地優惠政策、配套服務、稅收優惠政策、專項獎勵資金政策等方麵的支持。港口:內陸港是港口功能的延伸,其運作發展均以相應港口為依托,需要港口給予港口手續、收費等方麵的扶持。船公司:內陸港的一項重要功能——還箱點功能的實現,需要船公司能夠允許海運箱較長時間在內陸港放置。內陸港運營中,“重進”集裝箱在內陸港卸載完畢後,船公司直接將空箱存放在內陸港場站。當內陸貨主企業有出口貨物運輸需求時,根據內陸港的用箱計劃,將提箱時間和箱號傳遞給企業,或者直接為企業提供服務,可以大大減少空箱調運成本。
(2)加強港腹海關的協調配合
海關和檢驗檢疫監管是內陸港物流鏈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整個物流鏈的運轉效率。應在監管到位的前提下,賦予更多的特殊監管區域資質,完善內陸港功能、提升內陸港的綜合競爭力,保證內陸港的健康、快速發展。針對大多數內陸的企業為來料加工型企業的特點,建議賦予內陸港啟運港退稅、出口貨物入港退稅、進口貨物入港保稅等政策支持,這樣可以吸引更多的貨物進入內陸港,增大內陸港的物流處理量。建議內陸港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應與口岸監管部門有效配合、互認資質,共同推行“內陸港便捷通關模式”,真正實現“屬地報關,屬地報檢,屬地驗放,口岸通行”的大通關目標。
(3)著力解決鐵路集裝箱運輸發展瓶頸
鐵路箱與海運箱的換裝問題。目前,中鐵集裝箱公司是在中國鐵路上運輸的所有集裝箱唯一具有承運人資格的企業。鐵路集裝箱運輸,仍局限於使用鐵路集裝箱,內陸貨物經由鐵路集裝箱運達港口後,仍需要換裝船公司的海運箱,方可裝船出口,較大程度上影響了效率,同時提高了裝卸過程中的貨損貨差率。應加強港口、鐵路部門的溝通協調,實現海運箱的鐵路規模化運輸,確保真正意義上的海鐵聯運的實現。
鐵路定價機製改革。目前,鐵路運輸定價采取以車皮定價、全國統一定價的模式,物流車皮中裝載的是鋼鐵等重型貨物還是棉花等輕型貨物,無論是在華南華東地區還是在西北部地區,鐵路運輸定價原則一致,這就導致某些利益方通過鐵路運輸相關利益受到損失。如何製定一個合理的鐵路貨運定價機製,是吸引貨物進入內陸港通過海鐵聯運運輸的關鍵環節之一。
(4)優化內陸港與港口間運輸通道
鐵路運輸的經濟運距是400~500km,同時由於公路運輸超載現象嚴重、時間靈活機動、競爭力強,公路運輸與鐵路運輸競爭激烈。一般認為,內陸港與沿海港口之間的運距小於500km時,推薦公路運輸方式;當超過500km時,推薦以鐵路運輸為主。
(5)選擇正確的投資模式
若內陸港的位置距離某沿海港口較近,其附近地區貨物主要經由該港口進出口,選擇以該港口為主,與地方政府、船公司或者其他物流戰略投資商合資建設內陸港;如果內陸港的位置距離沿海港口較遠,同時為幾個港口的公共腹地,選擇以地方政府為主,聯合各港口、船公司或其他物流戰略投資商共同建設。
3、河北省臨港與腹地產業一體化發展
(1)轉變發展思維實現港口腹地產業聯動
加快改變過去封閉保守的發展思維,樹立開放合作的觀念。打破部門、地域界限,本著“優勢互補,高效聯動”的原則,推動城市之間,港口之間的政策聯動、交通聯動、產業聯動、市場聯動,以構建完整、高附加值的產業鏈條為基本目標,通過整合三大經濟板塊資源,調整三大經濟板塊產業結構,壯大跨區域的龍頭產業,形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此外,還要理順各相關部門的關係,杜絕多頭管港現象,統一港口行政管理,建設內行、高素質的管理隊伍,以國際一流港口的公共性、開放性和服務性為標準,對三大港口進行科學、有效的規劃、管理和服務,為臨港產業與腹地產業的協同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環境。
(2)建立跨區域協調機製形成跨區域經濟政策互動借鑒國內外發達地區的發展經驗,要加強以下四個方麵的建設:一是建立和完善市場聯動機製。河北省三大經濟板塊、港口與腹地協調發展不等於同步發展,而是要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相互配合、聯動發展,逐漸縮小發展差距。二是要建立互助聯動機製。河北省內陸腹地要積極主動與沿海城市建立產業關聯,借力港口優勢發展自身經濟;同時,沿海地區也要充分發揮其在區位、資源等方麵的優勢,與內陸腹地已有的優勢產業結合起來,逐步形成以內陸支撐沿海,以沿海帶動內陸的發展格局。三是建立政策協調機製。河北省三大經濟板塊各設區市政府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應積極發揮政府的管理與服務職能,以開闊的視野建立統一的大市場,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推動產業梯度轉移。四是建立資源共享機製。定和實施積極的區域空間資源共享政策,在基礎設施、自然資源、技術信息、人才流動、公共信息平台方麵發展規劃時兼顧其它地區的利益。隻有全方位搭建起跨區域協調機製,才有可能打破地域壁壘,實現各地區協調發展的目的。
(3)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一體化的交通體係港口腹地間的貿易往來,臨港產業與腹地產業的協同發展,必須借助於交通線路和交通工具的通達才能得以實現,而交通運輸線路的通達與否,又在很大程度上製約著貿易往來的速度和規模,影響著港口腹地之間經濟聯係的強弱和經濟外向化程度的高低。因此臨港產業與腹地產業協同發展不僅要具備完善的港口海運係統,還必須具備高度發達的包括公路、鐵路、航空等在內的集疏運網絡係統。因此我省需要大力發展交通配套設施,增強港口對腹地的吸引力,科學合理地布局通往內陸腹地的綜合運輸網絡,便利港口與腹地的暢通互動。
(4)建立公共服務平台推動產業集聚
構建港口與腹地之間的公共服務平台,是加強產業聯係,加快產業集聚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也是各地政府推動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的重要抓手。建立公共服務平台主要是通過重點園區建設,構築現代物流平台、人才服務平台、金融服務平台和技術創新平台等四個平台。
三、構建天津曹妃甸黃驊港群協作體係
隨著沿海港口麵臨的外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傳統競爭手段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其發展需要。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沿海港口為提升自身競爭力紛紛進行整合,港口間的協作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見下表)河北現有港口群經營主體多、小、散、弱,主要發揮全國煤炭運輸通道作用,港口運輸貨種單一,集裝箱運輸等業務發展緩慢,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導向和拉動作用明顯不足。而與河北省擁有相同腹地的天津港作為國家主樞紐港、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具有相當規模和實力相當雄厚、已跨入億噸大港行列的百年大港,僅外貿出口量和外貿吞吐量就分別位於中國港口中的第一、二位。天津港與河北省的煤炭、鐵礦石和集裝箱貨源等產業有著密切的聯係,並且僅距曹妃甸港38海裏,對曹妃甸港的建設運行存在著巨大的影響與壓力,與周邊港口競爭激烈。對此,河北應統籌開發全省港口資源並尋求與天津港合作,構建天津曹妃甸黃驊港群協作體係,促進港口之間的合理分工和優勢互補。
(一)天津港、曹妃甸港、黃驊港優劣勢分析
1、天津港概況
天津港是中國最大的人工海港,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天津港的主營業務包括:以自有資金對港口投資,港區土地開發;裝卸搬運;倉儲;貨物中轉聯運、分拔;港口理貨;客貨運輸服務;駁運;船舶引領及相關服務;港口設施、設備及港口機械的租賃、維修;商品包裝加工;工屬具製造;物資供銷;船、貨代理級船舶供油、供水。其中集裝箱、原油及製品、礦石、煤炭的發展已經形成為天津港的支柱性贏利點,鋼材、糧食等在貨源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
(1)天津港優勢:
天津港作為環渤海港口群龍頭,在區域競爭中具有四大比較優勢:一是區位優勢。天津港是京津城市帶和環渤海諸港中與內陸地區距離最短的港,並且以天津和北京兩個直轄市為依托,這在全國是唯一的。二是交通優勢。天津港處在中國交通網的華北網的結點上,形成了與腹地高速公路相銜接的集疏運網絡和以港口為中心的四通八達、內外通暢的現代立體交通體係。三是腹地優勢。天津港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貿易港口,輻射全國51%的國土麵積,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四是對外開放層次和國際中轉功能優勢。天津港東疆保稅港,是繼上海洋山保稅港區後,我國批準設立的第二個保稅港區,也是目前全國麵積最大的保稅港區。這使得天津港幹線樞紐港地位進一步加強,中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的定位更加清晰。
(2)天津港劣勢:
劣勢主要體現在:水域條件較差,目前難以滿足巨型船舶進出港的要求,泥沙淤積嚴重,港口維護運行成本高。此外,天津的港口功能以集裝箱散貨為主,在較長的時期內難以再開拓新的能源和原材料集疏港,缺乏能夠帶動中下遊產品向周邊地區和廣大腹地延伸的、較長的產業鏈。
2、曹妃甸港概況
曹妃甸港區擁有罕見的深水岸線資源,符合國際航運業船舶大型化、碼頭泊位深水化的大趨勢。在港口建設上也已取得重大進展,港口物流園區累計完成投資417.8億元,建成煤炭、礦石、原油、多用途等泊位47個,28個泊位正在加緊建設,12個泊位處於前期工作,建成後曹妃甸港區將跨入全國10強港口行列。去年,曹妃甸港區完成貨物吞吐量1.95億噸;今年前4月貨物吞吐量達到8108萬噸,增長24.7%,成為全國發展速度最快的港口之一。
目前,曹妃甸以港口為龍頭,重點發展大宗商品交易,打造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能源、原材料和大宗港口物流商品集疏貿易大港。曹妃甸大宗商品電子信息和交易平台開始試運行;建築麵積20萬平方米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正在加快建設;近400家流通企業陸續完成注冊;開灤動力煤儲配基地、廣泛市場等一批港口物流項目陸續開工建設;北新木材加工示範園、飛馬國際大型物流等項目成功簽約;與天津物產、淡水河穀、FMG合作組建的曹妃甸礦石交易中心項目和渤海煤炭交易中心等項目達成合作意向。
(1)曹妃甸港優勢:
曹妃甸港區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一是港口條件優越。“麵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陸地有灘塗”,是曹妃甸最明顯的優勢和特征,而且不凍不淤,是渤海唯一不需要開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設多個大型深水泊位的“鑽石級”港址,具有發展重化工業必需的國際性集疏港口的獨特優勢。二是疏運條件便捷。疏港鐵路可與京山、京秦、大秦三條國鐵幹線相連。公路疏運,境內相互連接的京沈、唐津、唐港三條高速公路溝通全國高速公路網,並輔以11條國道和省道。可直接向華北地區用戶供應進口鐵礦,節約鐵路往返運輸費用。水路疏運方麵,曹妃甸港區位於環渤海港口群體中間地帶,至各港距離適中,水上中轉運輸條件便利。在環渤海經濟圈內,曹妃甸港區經濟腹地直接麵向京津冀經濟區,而且可延伸至西北地區,有條件成為南北東西物資交換量最大的地區。三是曹妃甸港區的自然壟斷和產業基礎派生出一係列市場競爭優勢。利用曹妃甸港口資源優勢,建設大型深水碼頭和能源、原材料加工儲備基地,可以把京津唐發達的產業密集區與國際資源市場用最廉價的運輸方式聯係起來,獲得低成本優勢,對於緩解我國能源和原材料緊張狀況,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