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港口港城港區一體化發展模式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港口其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港口本身,還體現在對港口城市及周邊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港口利用其自身的口岸優勢,以先進的軟硬件環境為依托,以港口城市為節點對港口周邊區域進行物流輻射活動,利用港口裝卸、集散貨物的優勢,大力發展港口及周邊區域產業集群,優化整合港口資源,重點發揮港口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反過來港城港區區域經濟的發展能夠優化港口中轉運輸產業,促使港口中轉運輸業的升級,不斷為港口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世界上,幾乎每個大港口都作為經濟的龍頭,帶動了周邊經濟的共同發展。依托大港口發展大產業,河北省港口定位調整,同樣要立足於以臨港產業支撐港口、以港口帶動臨港產業,臨港產業帶動腹地產業、腹地產業支撐臨港產業的產業港口。
河北省啟動沿海帶動戰略,以港口的發展吸引更多投資及相關產業,從而帶動港城港區的發展。同時,以港城港區發展為驅動,著力構建集疏運、內陸港進而形成大通道,從而帶動港口腹地的共同發展。而反過來,港城腹地又可以為港口發展提供基礎保障及貨物來源。三個主體形成一個三贏的局麵,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一)港口港城港區一體化發展互動作用
港口發展對內陸腹地港口港區經濟的拉動作用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麵:第一,港口便利的交通條件、服務設施,能夠有效的吸引大量的物質資源,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不斷集中,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第二,港口能活躍外貿市場,加速外向性經濟的發展。依托港口作為內外經濟結合點的優勢地位,在港區形成外貿市場是港口經濟發展的又一途徑,外貿市場的建立為內陸企業開辟了新的市場,帶動了內陸地區外向性經濟的發展。第三,活躍金融市場,為經濟發展拓展資金籌集渠道。金融業的發展往往是緊隨工業經濟之後的。在市場導向的今天,作為國際經濟與國內經濟連接點的港口,必然成為國際資本和國內資本的交彙點,形成區域範圍內的資本高地。該金融市場的形成為內陸腹地經濟的發展開拓了新的融資渠道,為港區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同時,區域對港口的支持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區域和城市提供港口發展空間,為港口提供後勤服務和保障能力。腹地規模的大小,經濟發達程度直接影響著港口發展前景。如果有強大的區域經濟實力,可以帶來大量的產品,使得航線更加密集,集疏運更發達,由於馬太效應,港口更能引起大量的中轉貨物,從而進一步提高集裝箱的吞吐量。二是區域基礎建設是港口發展的基礎條件。綜合交通的銜接程度,通信設施的先進程度和運輸方式的齊全水平,都會影響到港口建設和運作的正常進行。三是區域產業結構也會影響港口的規模和性質。區域對外能力越高,經濟越發達,港口就會形成較大的規模。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影響著港口的發展方向,是以能源,原材料為主,還是以集裝箱為主。貨物吞吐量或者集裝箱吞吐量是港口的重要指標,貨物吞吐量或者集裝箱吞吐量的增長與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密切相關。
(二)河北省港口港城港區關係現狀研究
河北省目前發展發展勢頭比較好的有滄州黃驊港的渤海新區以及唐山曹妃甸的港區建設。因此本書主要介紹這兩個港區的發展。
1、滄州黃驊港渤海新區現狀
渤海新區位於河北省東南部,東臨渤海,南接山東,北依京津。新區包括黃驊市、海興縣、黃驊港、中捷產業園區、化工產業園區和南大港產業園區,麵積2375平方公裏,海岸線130公裏,總人口54.6萬。新區是河北省“東出西聯”戰略的橋頭堡,在環京津、環渤海區域和建設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強省中具有重要地位。新區規劃控製麵積3321平方公裏,除了307平方公裏的灘塗和1051平方公裏的淺海外,還擁有220萬畝可直接用於工業建設的鹽田、1700多平方公裏的非農用地。是我國沿海地區絕無僅有的一塊麵積大、人口少、可用做工業、城市和港口發展的黃金寶地。
(1)渤海新區優勢:國家、河北省、滄州等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渤海新區的發展,為新區發展在用地用海、行政審批、金融創新、能耗和環境容量等方麵提供很多政策支持。利用這些政策支持,渤海新區大力發展交通及核心產業。渤海新區已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裝備製造、電力能源、港口物流為主的四大產業集群。目前,新區億元以上重點項目共有388個,總投資9013億元。中石油、中海油、神華集團、中國一重、北汽集團等一大批“中”字頭和“國”字號的大企業以及“全國500強”乃至“世界500強”項目紛紛落地。另外,作為橋頭堡的動脈體係,渤海新區的“二國道”——205國道、307國道,“四鐵”——朔黃鐵路、邯黃鐵路(在建)、張保港鐵路(規劃)、地方鐵路,“五高”——石黃高速、津汕高速、沿海高速、邯港高速(規劃)、滄保高速(規劃),初步形成以港口為龍頭,包括海運、鐵路、公路在內四通八達的綜合交通運輸體係。
憑借這些優勢,渤海新區不斷完善港口功能,提高綜合服務能力,有力地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為腹地的外向型經濟提供支撐。有望逐步發展成為拉動冀中南等區域發展的增長極。
(2)渤海新區劣勢:同時,渤海新區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體製改革滯後和產業創新乏力。滄州渤海新區的主要工業產品多為傳統資源依托型,“四梁八柱”的產業格局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四梁”為冶金裝備、石油化工、電力能源、現代物流四大主導產業;“八柱”為普碳鋼產業鏈、特鋼產業鏈、大芳烴產業鏈、聚氨酯產業鏈、氯堿化工產業鏈、煤化工產業鏈、海水淡化產業鏈和現代物流產業鏈。)這些工業產品雖然仍有較大的市場需求,但產品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不高,受資源約束強,並且容易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汙染和破壞。新區成立以來,在大力改造傳統工業的同時新,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但目前這些產業仍然比較弱小,遠未形成氣候。由於工業結構偏“重”,因而從企業規模結構看,大型國有企業比重偏高,中小企業相對較小。這樣行政幹預經濟發展的力量就比較強,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在體製創新方麵,渤海新區還遠遠落後於長三角和珠三角。
2、曹妃甸港口港城建設現狀
曹妃甸港區毗鄰京津冀城市群,北距唐山市80公裏,距北京市220公裏,西距天津120公裏,東距秦皇島170公裏,產業布局集中,經濟腹地廣闊,物產豐富,物流發達,麵對我國南北資源互補、經濟融合走勢,曹妃甸港區的開發建設,將構造新的區城優勢,開辟新的產業空間,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1)曹妃甸港區優勢:曹妃甸港區區位優勢明顯,臨港產業發達。位於我國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區域。距離首都北京、天津較近。豐富而低成本的土地資源為圍繞曹妃甸港口及臨港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港區所在地唐山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產業布局集中,產業基礎雄厚。形成了以煤炭、鋼鐵、電力、建材、機械、化工、陶瓷、紡織、造紙、食品為主導的十大支柱產業。港區周邊交通運輸網絡也非常發達。四條國家鐵路京秦、京山、大秦、通坨和唐遵、卑水、坨港等地方鐵路組成一個鐵路網,覆蓋了唐山市所有區縣;京沈、唐津、唐海、唐港、唐承、沿海高速等多條高速公路已經形成網絡。
基於以上優勢曹妃甸工業園區,已經建成港口物流、鋼鐵電力、化學工業、裝備製造、綜合保稅區、新興產業和中日生態工業園等七大產業園區,是我國第一個循環經濟示範園區。
(2)曹妃甸港區劣勢:同時,曹妃甸港口港城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盲目擴建、同天津港的競爭、資金鏈緊張,使得曹妃甸港區建設逐漸成為一個爛尾工程。
(三)推進省內港口港城港區一體化建設
全麵推進省內港口港城港區建設,是一個比較巨大的工程,需要層層完善、逐步推進。
1、完善政策措施
沿海區域已經成為未來河北新的經濟增長極,應進一步提高海洋意識、完善政策措施,加快促進港口港城港區一體化建設。一是建議省委省政府成立領導小組,就沿海開發速度、結構層次確定目標定位,做好重大發展戰略決策,指導和協調重大項目立項工作,消除“港產城”聯動中地方各自為政、產業結構雷同的潛在弊端。二是借鑒天津、山東理論研究先行的經驗,在曹妃甸區、渤海新區設立沿海發展研究院(所),就河北沿海兩個增長極發展戰略、“港產城”聯動發展規劃、政策和融資平台建設、管理運行體製機製等問題進行跟進式研究,著力解決港口港城港區一體化建設實踐中的問題。三是在港口港城港區一體化建設開發中就人才引進、投融資平台、用地用海指標、財稅政策、行政審批權限等方麵出台一攬子高“含金量”的優惠政策加以支持。
2、提高港口實力
港腹互動建設現代化綜合性港口,增強對產業和港城的引擎作用。港城建設和臨港產業聚集離不開“港口引擎”。河北應加快由單一能源集疏港群向現代化綜合性港群轉變。通過建設幹散貨、通用、液體散貨等專用碼頭泊位,特別是利用成本優勢積極推進集裝箱泊位建設,拓展、細化港口功能,並積極引入先進港口管理經驗和模式,提高口岸管理的智能化、標準化和規範化水平,以此贏得在環渤海港口競爭中的主動權。建設綜合性港口須堅持港腹協作,一是堅持互惠互利,探索“飛地”政策,港腹聯合建設產業園區、專業碼頭和內陸無水港,擴大港腹直通及貨物運輸服務範圍,為腹地在資源開發、產業升級、進出口貿易等方麵提供高效服務。二是建立以腹地客戶為導向的服務體係,采取貨場協定、泊位優先權、彈性價格製度等優惠的港口服務措施,同時以港運服務中心為平台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一站式”通關服務。三是實施點軸開發戰略,重點培育“唐-秦-承-蒙”、“秦-唐-京”、“黃滄-石-晉”、“黃滄-保-晉”、“黃滄-衡-邢-邯”五大發展軸,沿軸布局產業和園區,形成港腹互動格局。
3、發展港區經濟
塑造河北新型臨港產業體係,帶動港口和港城功能拓展與完善全麵塑造產業之間、產業群之間相互協同的河北新型臨港產業體係,為港口功能拓展和加快新區城市化進程提供強大支撐。一是根據錯位發展的原則選擇港區支柱產業,通過產業鏈不斷延伸盡快形成擴散效應。並逐步在產業之間、企業之間建立上下銜接的大循環產業鏈條,在園區產業、企業內部建立自我循環、自我利用的內循環鏈條,將重化工企業的廢氣、廢渣、廢料通過發電、化工處理等方式綜合利用,實現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的“雙贏”。二是加快發展臨港服務業,提高其經濟增長貢獻度。海運業應繼續向產業鏈兩端延伸,通過細分貨種市場由傳統的綜合性向專業化轉變,不斷提升服務功能和能力;物流業利用信息化重點建立散貨碼頭物流平台,提高末端配送能力,盡快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物流中心;鞏固提升商貿、餐飲、旅遊等生活服務業;積極發展金融、保險、服務外包、文化創意、會展等高端服務業。三是用先進技術改造和推進地方傳統產業提檔升級,利用區域資源優勢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高、前景廣闊、成長性好的新興產業項目,凸顯“傳統產業高端化、高端產業集群化”。
4、推進沿海城市群建設
加快推進沿海城市群建設,可為港口和臨港產業構築發展空間。以濱海公路建設為紐帶,聯接河北10個沿海縣(市、區)及8個沿海功能區,加快形成以三個中心城市和兩個濱海新城為核心,一批中小城市和特色中心城鎮為節點的濱海城市群,為完善港口功能提供支撐,為臨港產業聚集構築發展空間。一是做強做大中心城市。通過適時擴容改造主城區拓展發展空間、加快中心城區發展步伐、完善中心城區功能彰顯城市形象和品位,使得唐山、滄州三個中心城市逐步成為輻射範圍廣、帶動作用強的大城市。二是著力打造兩個新港城。加快唐山曹妃甸城區和黃驊新城建設,統籌其基礎設施建設及能源基礎產業發展,加快構建功能齊全的生產生活服務體係,彌補城市功能短板,盡快打造兩座渤海灣宜居生態濱海新城。三是積極推進縣城擴容升級。加大縣城改造擴容力度,並依托縣域間的合作實現不同產業鏈上錯位發展,每個縣域形成1~2個特色產業集群。遷安、遵化、任丘、泊頭、河間等盡快發展成中等城市,其他縣區也要以小城市為目標,推動產業和人口聚集,實現可持續的縣城擴容。四是有序推進重點中心鎮建設。每個縣重點發展1~2個中心鎮。抓住國家推進“四化同步”的有利時機,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勞務市場和戶籍管理製度,有序推進農村人口向經濟水平較高、特色產業聚集的重點中心鎮集中,使其成為縣域副中心城鎮或“衛星城”。
二、構築大通道與港口腹地共贏模式
(一)大通道與港口腹地共贏模式概述
1、大通道與港口腹地共贏模式的內涵
大通道是指集公路、鐵路、水運、航空陸水空聯運為一體的綜合性立體交通網絡。它是現代工業的重要標誌,也是城市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城市化是指一定地域(居民點)的人口規模,產業結構,經濟成份,運行機製,管理手段,服務設施,環境條件以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等要素,由小到大,由單一到複合的一種轉換或重組的複雜動態過程。
港口腹地共贏模式是指港口與腹地相互依存,共同發展,港口是腹地重要的經濟環節,腹地是港口的經濟後盾。港口為腹地進行物流活動,輻射整片腹地,通過交通網絡和腹地緊密聯係在一起,一衣帶水,腹地通過交通網絡將自己的產品能源等物流需求源源不斷的輸送到港口,也將自己需要的從港口吸納到自己的囊中,這種循環在經濟活動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重要的第三產業。港口和腹地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使得雙方都在活動中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從而獲得更長足的發展。
2、港口腹地共贏模式的優勢
(1)推動經濟一體化發展
港口與腹地進行合作,相當於覆蓋了整個經濟區域,這樣的合作勢必將會影響到整個區域,商品、能源和信息的溝通將涉及整個區域,錯綜複雜的方式和路徑將整個經濟區域連結得更緊密。這樣的模式下,經濟發展的趨勢會趨於一致,有利於經濟的平衡發展,增強區域的經濟能力。
(2)促進腹地經濟發展
港口和腹地的合作,使腹地的生產活動更具有保障和針對性,雙方互相監督和溝通,便會形成大的產業集群,港口使各種資源向港口及港口周邊地區集中,使更多相關的公司、供應商和關聯產業相應集中,形成集群現象,極大地帶動腹地相關產業的發展。港口和腹地的合作,受益最大是物流行業,港口和腹地頻繁的物流需求會大大刺激物流行業的發展,推動物流行業的進一步前進。
(3)帶動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優化
港口周圍形成的產業中心會因為港口與更遼闊的腹地的合作推向內陸方向,擴大的產業集體為了應港口和進出口需求的變化而變化。港口和腹地雙方的產業都將麵臨改革,產業結構的優化勢在必行,隻有這樣才能產生良性循環,保證港口和腹地的運作,保障整個經濟區域的穩定發展。
(4)便於腹地資源整合
港口作為港口-腹地模式下的核心資源之一,在腹地內部經濟發展不平衡和資源分配不合理的情況出現時,港口會發揮積極的協調作用,通過對資源配置的調節,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使各個環節的成本得到降低,效率得到提升,進而使得腹地的物流資源更加優化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