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文:

[1] 辛承遠.山東半島集裝箱港口一體化發展[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

[2] 劉琳.談河北省港口群的協同發展策略[J].商業時代,2008(21).

[3] 陳彧.港口整合的必要性[J].綜合觀察,2009(4).

[4] 劉麗娜.加快整合步伐 提升河北省港口群綜合競爭力[J].交通企業管理,2008(10).

[5] 佟林傑,孟衛東.河北省沿海港口發展的阻礙因素和發展路徑[J].燕山大學學報,2012(4).

[6] 曲曉琳.基於價值鏈的我國山東半島港口群整合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

[7] 應定華,劉春華,張丹.美國西雅圖港發展的主要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迪[J].世界地理研究,1997(2).

[8] 劉琳.山東港口資源整合模式對河北港口群建設之借鑒[J].邢台學院學報,2009(1).

[9] 武曉明.塔科馬港的現在和將來[J].世界港口,1995(6).

[10] 何建雲,寧約敏.西歐港口合作的經驗和啟示[J].中國港口,1999(9).

[11] 沈玉芳,劉曙華,張婧,王能洲.長三角地區產業群、城市群和港口群協同發展研究[J].經濟地理,2010(5).

[12] 茅伯科.長三角港口發展趨勢與港口群協調發展[J].港航研究,2008(4).

[13] 宋春雪.長三角港口群內港口的競爭與合作[J].中國證券期貨,2011(8).

[14] 劉銀芬,劉鈞.長三角港口群一體化發展必要性研究[J].商業經濟,2012(5).

[15] 楊承新,榮朝和.從港口代別演進看深圳港的發展[J].綜合運輸,2009(10)..

[16] 王列輝,茅伯科.港口群製度合作模式的比較及對長三角的啟示[J].社會科學,2010(6).

[17] 袁兵.港口群資源整合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5.

[18] 張燕.港口與經濟腹地互動發展研究——以廣州港、深圳港和上海港為例[D].暨南大學,2012.

[19] 張燕,馮邦彥.港口與直接腹地的相關性研究:上海港、深圳港和廣州港的比較[J].產經評論,2011(2).

[20] 丁莉.廣西北部灣港口整合:1+1+1>3[J].中國港口,2012-10.

[21] 王景敏,隋博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港口物流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物流商論,2012-5.

[22] 劉麗耀.虎門港與廣州港深圳港的競爭與合作[J].中國港口,2011-7.

[23] 拓曉瑞.環渤海港口企業整合模式的選擇及對策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09.

[24] 李南,劉嘉娜.基於資源整合的日本集裝箱港口改革重組[J].水運工程,2010(11).

[25] 黃小彪.借鑒美國港口建設和運營經驗 探索廣州港口管理與發展新思維[J].港口經濟,2010-1.

[26] 劉重.借鑒日本橫濱發展經驗 建設天津國際港口城市[J].城市,2007-4.

[27] 段良波,壽建敏.經濟轉型與長三角港口群的未來發展策略[J].城市公用事業,2011-4.

[28] 張顥瀚.論長三角港口群、區域與交通發展的一體互動[J].南京社會科學,2009(1).

[29] 韋曉菡,周新檸.論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港口產業集群模塊化[J].東南亞縱橫,2011-5.

[30] 周璿,林燁.美國港口發展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J].交通企業管理,2009(2).

[31] 殷文偉,牟敦果.寧波—舟山港腹地分析及對發展港口經濟的意義[J].經濟地理,2011(3).

[32] 李浩波.寧波-舟山港口競爭力研究[D].寧波大學,2009.

[33] 王憲明.日本東京灣港口群的發展研究及啟示[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8-1.

[34] 王建紅.日本東京灣港口群的主要港口職能分工及啟示[J].中國港灣建設,2008-2.

[35] 楊書臣.日本港口轉變發展方式新進展[J].港口經濟,2012-5.

[36] 張榮忠.日本京濱地區港口全方位合作[J].中國港口,2009(4).

[37] 李靖.山東沿海港口群資源配置評價及整合對策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8.

[38] 沈宏毅.上海港岸線的使用評價與管理[J].中國港口,2011-9.

[39] 徐夢潔,江南蓴.上海港邁上新的發展階段[J].港口經濟,2012-6.

[40] 馬勇智,高紅,丁怡,劉巍,孫子凡.深圳港的可拓優度評價[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12-11.

[41] 元曉鵬.世界先進港口物流的發展理念及主要措施分析——以歐美、日本、香港等港口為例[J].港口經濟,2011-7.

[42] 陳鷗.溫州港口岸線資源開發整合集約利用的研究[J].中國港口,2012-4.

[43] 孟文君.沿海主要港口整合調整的探索與總結[J].中國港口,2012-5.

[44] 張月想,張娜,史勝安.以日本千葉港為例的新興港口發展研究與啟示[J].港口經濟,2008-5.

[45] 陳揚.北部灣經濟圈下廣西沿海港口的整合[J].當代經濟,2010-2.

[46] 張雲.曹妃甸港與天津港協同發展構想[J].交通企業管理,2009(2).

[47] 蔣嬌.長江下遊內河港口群結構分析[D].大連海事大學,2011.

[48] 姚育勝.長江沿江城市港口發展現狀解析[J].綜合運輸,2012-2.

[49] 徐葭.長三角港口群的資源整合及其對腹地經濟促進作用的研究[D].上海海事大學,2007.

[50] 陳勇.從鹿特丹港的發展看世界港口發展的新趨勢[J].國際城市規劃,2007.

[51] 王憲明,陳峰,馬誌峰.從鹿特丹港看曹妃甸港口和工業區的發展規劃[J].中國市場,2004(44).

[52] 孫輝.大連港第四代港口發展戰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

[53] 李南.地主型港口模式的核心思想及在中國的實現[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54] 李南,李文興.地主型港口模式在中國的實踐[J].綜合運輸,2007-3.

[55] 龔銀春.福建沿海港口的發展戰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

[56] 劉水生.釜山港的建設與發展[J].港口經濟,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