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高爾基在美國的影響很大,所以沙皇俄國駐美大使館費盡心機地破壞高爾基的威信。他們四處散布謠言,說高爾基是“無政府主義者”,不能準許上岸。但是這個計劃失敗了。這時,俄國大使館收買了黃色報紙大肆誹謗高爾基,說隨高爾基來美國的那位夫人不是他合法的妻子。這樣一來,他們居然達到了目的。高爾基在美國的聲譽立即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紐約的旅館拒絕租給高爾基和他的夫人房間居住。這件事情使美國工人和進步知識分子對於這種迫害表示了極大的憤慨。他們都寫信來安慰高爾基,許多人還邀請他們去自己的家裏去住。最後,高爾基和夫人接受了馬丁夫婦的邀請,搬進了他們的別墅。
因為俄國大使館的迫害,高爾基為革命籌集的資金沒有能夠達到預定的數目。但高爾基始終是鬥誌不減,絲毫沒有被遇到的困難嚇倒。
1906年春夏兩季,高爾基在馬丁夫婦的別墅的領地,寫了政論集《我的會談錄》和《在美國》。前者包括6篇諷刺性的抨擊文:《高舉自己旗幟的國王》、《美國的法蘭西》、《俄國沙皇》等,後者包括《黃色魔鬼的城市》、《無聊的王國》、《暴民》。也在這時,高爾基完成了劇本《敵人》和長篇小說《母親》的第一部。
劇本《敵人》以1905年初莫洛佐夫工廠發生的事件為素材,這是一個描寫工人“暴動”的劇本。
這個劇本講述的是:某工廠有兩個廠長。一個叫米哈伊爾,一個叫劄哈爾。工人們要求開除一個作惡多端的工頭。如果廠方不同意,他們就要罷工。剛剛休養回來的廠長米哈伊爾聞訊後大怒,責怪劄哈爾做事不果斷,把工人們都給慣壞了。他認為寧可關閉工廠,也絕不能讓工人們得寸進尺。因為工人們已經散發了很多傳單。可是劄哈爾怕這樣做會鬧出亂子,所以很是猶豫。
工人代表請求廠長同他們商談。米哈伊爾卻對工人們大發雷霆,最後竟然還拔出手槍來威脅工人。在無法忍受的情況下,一個工人奪過手槍把廠長打死了。
米哈伊爾死後,他的妻子大吵大鬧,認為是因為劄哈爾的猶豫不決和軟弱使她的丈夫被殺害。但是劄哈爾害怕把事情鬧大了,所以決定工廠繼續開工。
這個劇本中,最反動的是米哈伊爾夫婦和他們的弟弟尼古拉,他們是工人階級的死敵。另一類是劄哈爾這樣的自由資產階級分子。在工人運動高漲的形勢下,他試圖用欺騙手段調和階級矛盾。他和米哈伊爾之間的矛盾並不是真實的。第三類是和哈爾的弟弟那種不願當資本家,也不願接近工人,終日無所事事的人。
在工人方麵,最突出的人物是工人代表辛佐夫,他是一個富有鬥爭經驗的布爾什維克,對無產階級的事業他忠心耿耿。他明知道自己會被逮捕,但還是留下來與工人們共度難關。其他的工人也表現了高度的覺悟和團結互助的精神。青年工人阿基莫夫出於對廠長的仇恨而開槍打死了廠長,他的家庭負擔很重,這時另外一個青年工人自願充當他去入獄,表現了工人階級的顧全大局、富於自我犧牲的崇高的品德。這個劇本在當時的俄國是不可能上演的,因為它是一部歌頌工人革命鬥爭的劇本。
《敵人》這部作品比《小市民》又大大邁進了一步。在俄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高爾基在國內外進行的革命活動和創作活動使他不能回國。1906年10月,他從美國來到意大利,成為一個流亡國外的政治分子。
1907年春天,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倫敦舉行第5次代表大會。布爾什維克黨邀請高爾基作為有發言權的代表出席這次會議。在這次代表大會上,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和以普列漢諾夫為首的孟什維克之間,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布爾什維克路線取得了勝利。
高爾基在後來的回憶錄《列寧》中描寫了列寧在會議期間給他的印象:
“一隻手摸著那蘇格拉底式的前額’另一隻手握著我的手,親切地閃動著那一雙靈活得驚人的眼睛,立刻就談到《母親》這本書的缺點。”高爾基說出了他對列寧的主要印象:“這個人的一切都太樸素了,在他身上感覺不到有絲毫‘領袖’的氣派。”
通過這次會議,高爾基對列寧有了一定的了解,高爾基更深刻地認識到列寧是唯一一位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領袖。大會以後,列寧和高爾基都旅居國外,接觸的機會更多,關係也更加親密了。
早在1905年,高爾基就開始準備寫小說《母親》。這部小說的第1部是在1906年9月在美國完成的,第2部則於1906年底在意大利完成。
《母親》的人物和素材來自真人真事。1903年,一批革命工人舉行了五一遊行。遊行的組織者工人紮洛莫夫被捕,他的母親安娜繼續兒子的事業。後來紮洛莫夫在法庭受審時發表了演說,他被判決終生流放。他在監獄裏的時候,高爾基給了他極大的關懷,鼓勵他和同誌們不要害怕審訊。紮洛莫夫被流放後,高爾基又和他通信,每月寄錢給他。1905年,紮洛莫夫從流放地逃回來,專程去芬蘭會見高爾基。高爾基詢問了他的生活和革命活動情況。《母親》就是以索爾莫沃的工人運動為背景,以紮洛莫夫母子的英雄事跡為素材寫成的。但是作者並沒有隻限於寫真人真事。他根據1905年革命中積累的豐富經驗,概括地反映了20世紀初俄國的革命運動,使高大的無產階級英雄形象第一次進入了文學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