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1917年,革拉特科夫在庫班任教,在白衛軍占領期間參加布爾什維克的地下工作。國內戰爭期間當過紅軍誌願兵。1920年加入共產黨。國內戰爭結束後去莫斯科工作。從1932年起,先後擔任過《新世界》雜誌編委、高爾基文學院院長等職。
青少年時期顛沛流離的生活經曆為革拉特科夫提供了豐富的寫作材料。1900年發表短篇小說《走向光明》。1902年開始同高爾基通信。在高爾基熱情幫助下,成長為無產階級作家。1909年寫出反映政治流放犯生活的中篇小說《失去繼承權的貴族》。1917年高爾基在《編年史》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短篇小說《獨生子》(即《深淵》)。
早期作品主要描寫工人、貧農和流浪漢的生活。他的作品大多與社會現實息息相關。在國民經濟恢複時期發表的長篇小說《水泥》(1925),描寫國內戰爭結束後工人階級的先進代表格列勃·楚馬羅夫團結廣大工人和知識分子奮發圖強,克服困難,使一個停產幾年、破爛不堪、人心渙散的水泥廠迅速恢複了生產。書中男女主人公格列勃和達莎被譽為蘇聯社會主義建設者形象的始祖。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寫的長篇小說《動力》(1932~1938),生動地塑造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第聶伯水電站建設者的英雄形象。小說表明用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的無窮動力。衛國戰爭期間,他的中篇小說《宣誓》(1944)熱情地歌頌了撤退到烏拉爾的列寧格勒工人的忘我勞動精神。
戰後,他寫了自傳體3部曲。第1部《童年的故事》(1949)描寫19世紀末俄國農民的苦難生活和他們對地主、財東的初步反抗。第2部《自由人》(1950)描述主人公費佳隨父母外出流浪,在黑海漁場幹活,受到漁場工人革命鬥爭的教育。第3部《荒亂年代》(1954)寫費佳和父母被迫返回霍亂流行、饑荒嚴重的故鄉,以及農民生活極端痛苦,走投無路,在革命知識分子的啟發下走上自覺鬥爭的道路。
革拉特科夫終生勤奮寫作,由於他在文學創作上的貢獻,曾兩次獲得列寧勳章。他的作品受到中國讀者的歡迎,魯迅曾稱《水泥》是“新俄文學的永久的碑碣”。
阿謝耶夫
阿謝耶夫,1889年出生於利沃夫城一個保險代理人家庭。1909年進入莫斯科大學語文係,1913年開始發表詩作。
阿謝耶夫的第1本詩集《夜笛》(1914)帶有象征派詩歌的痕跡。1913年他開始與馬雅可夫斯基交往,這促進了他獨特風格的形成。
阿謝耶夫曾參加過在遠東建立蘇維埃政權的鬥爭,這一經曆成為他的詩集《炸彈》(1921)的主要題材。20世紀初,他加入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的未來派文學組織“創造社”。1923年加入“左翼藝術陣線”團體。長詩《斯維爾德洛夫暴風雨》(1924)、《謝苗·普羅斯卡科夫》(1928)充滿革命浪漫主義激情。他的代表作長詩《馬雅可夫斯基正在開始》(1940)1941年獲斯大林獎金,並熱情地肯定了馬雅可夫斯基傳統,具有回憶錄和政論抒情詩的特點。晚期的詩集《沉思》(1955)與《和睦》(1961)是思考20世紀人類曆史命運的哲理抒情詩。
馬雅可夫斯基
馬雅可夫斯基,是蘇聯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詩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歌手。斯大林稱他為“蘇維埃時代最優秀、最有才華的詩人”。在藝術表現上,他屬於未來主義派。
1890年,馬雅可夫斯基生於格魯吉亞的庫塔伊西省巴格達季村,他的父親是林務官。1908年他16歲時便參加俄國社會民主黨,曾3次被捕入獄。後來,他把“搞社會主義藝術”和黨的工作對立起來,離開了黨,走上個人奮鬥的道路。1911年他進入繪畫學校,與未來派詩人布爾柳克等出版了詩集《給社會趣味一記耳光》,加入未來主義派。詩人在自傳中寫道:“大偉(布爾柳克)具有超過同代人的匠師的憤怒,而我具有知道舊世界必然崩潰的社會主義激情。於是,俄國未來派就誕生了”。馬雅可夫斯基以滿腔革命熱情否定資本主義,但他對社會主義的理解是抽象的,帶有無政府主義和虛無主義色彩。
十月革命前,馬雅可夫斯基最重要的作品是長詩《穿褲子的雲》(1915)。這首長詩從主人公“我”與瑪麗雅的愛情悲劇寫起,引申為對資本主義的揭露和批判。詩人稱它是早期創作中綱領性的作品。在1918年長詩第二版序言中詩人談到詩的思想意義時說:“打倒你們的愛情,打倒你們的藝術,打倒你們的製度,打倒你們的宗教,——這就是4個章節中的4個口號。”但詩中的“我”是作為孤獨的反抗者出現的。
詩人堅定地迎接十月革命。他稱十月革命是“我的革命”。在革命後他寫了《我們的進行曲》(1917)、《向左進行曲》(1918)、《給藝術大軍的第二道命令》(1921)等大量抒情詩。
為了慶祝十月革命一周年,詩人寫成劇本《宗教滑稽劇》(1918),這是第1部反映十月革命的劇本。在長詩《150,000,000》(1920)中,作者通過1.5億蘇聯人民的代表、俄羅斯勇士伊凡和代表資本主義世界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兩個對立的形象,歌頌了蘇聯勞動人民的英雄氣概。這些作品都采用了未來主義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