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末和30年代,費定曾多次到德、法、意、瑞士等國訪問。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盜竊歐洲》(1933~1936)和《“阿爾克圖爾”療養院》(1940)。前者主要寫荷蘭一個林業大王的家世及其在蘇聯的經曆;後者寫瑞士一個肺結核病療養院裏的各種人物。兩部作品對處於經濟危機時期的歐洲資本主義社會作了廣泛深刻的揭露,但對當時蘇聯社會主義生活和蘇維埃新人的描寫比較簡單。
1941~1945年參加衛國戰爭。這期間創作的劇本《感情的考驗》(1942)和大量短篇、特寫,充滿愛國主義熱忱。戰爭結束後,他以《消息報》記者的身份出席1945~1946年在德國紐倫堡舉行的審判戰爭罪犯的國際軍事法庭,寫了特寫集《紐倫堡的審判》(1946)。
費定最重要的作品是戰後初年發表的兩部曲《早年的歡樂》(1945)和《不平凡的夏天》(1947~1948)。這兩部長篇小說主要寫一個青年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故事,表現個人和革命事業的關係,藝術在社會主義革命中的命運等,塑造了伊茲維柯夫和臘高靜兩個血肉豐滿的布爾什維克形象,畫麵廣闊,情節曲折,描寫細膩,語言優美,被認為是當代蘇聯文學中優秀的長篇小說,獲1949年度斯大林獎金。1961年開始發表的《篝火》原計劃是兩部曲的續篇,敘述主人公在30年代及衛國戰爭時期的遭遇,但未完成。
費定晚年發表過許多演說和文章,批評戰後蘇聯文學創作中某些故步自封、狹隘簡單、粗製濫造的傾向。他強調“打開窗戶”,提高創作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費定於1958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1959年起擔任蘇聯作家協會書記處第一書記,1967年為社會主義勞動英雄,1971年起任蘇聯作家協會主席團主席,1977年逝世。在我國,魯迅曾於1928年翻譯介紹他的《果園》。
帕烏斯托夫斯基
帕烏斯托夫斯基,1892年出生於莫斯科一個鐵路員工家庭。1911~1913年在烏克蘭基輔大學自然曆史係學習,後肄業於莫斯科大學法律係。他曾當過工人、水手。十月革命後在報社工作,1912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
帕斯烏斯托夫斯基的早期作品表現出追求異國情調、充滿幻想的傾向,如《閃爍的雲彩》(1929)等。1932年發表的中篇小說《卡拉·布加茲海灣》,描寫蘇聯人民改造自然的鬥爭,將文獻材料與藝術構思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作者的成名作。
1933年,作者完成傳記小說《查理·隆謝維爾的命運》,該作品描寫一位拿破侖軍官被俘後,決心以一死來解脫自己終身被禁錮的命運。另一本自傳體小說《一生的故事》(1945~1963)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30年代作者的經曆,是作者創作曆程和道德探索的總結。
1956年他發表的中篇小說《金薔薇》,實際是一部總結創作經驗和研究其他許多大作家創作活動的作品。其他作品還有中篇小說《柯爾希達》(1934)、《黑海》(1936)、《北方故事》(1938)等。
他的作品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擅長寫作富於抒情色彩的短篇,借景抒情,文筆細膩,語言生動,格調清新。
凱爾巴巴耶夫
凱爾巴巴耶夫,1894年生於土庫曼斯坦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30年前後曾在列寧格勒大學學習。1948年加入蘇聯共產黨。
1923年,凱爾巴耶夫開始寫作,嚐試過不同體裁,既寫詩歌,也寫小說和劇本。在詩歌《婦女界》(1927)、《一個被奴役的女人》(1928)、《走向新生活》(1928)、《幹枯的嘴唇》(1929),短篇小說集《現實》(1931),中篇小說《拜蘭節》(1934)、《勇士》(1935)等作品中,凱爾巴巴耶夫著力於描寫土庫曼婦女過去的痛苦生活,反對封建殘餘,宣傳婦女解放,號召人民建立新的生活。
衛國戰爭期間,他寫有中篇小說《庫爾班·杜爾德》(1942),長詩《艾拉爾》(1943),詩劇《馬赫圖姆庫裏》(1943),劇本《愛祖國》(1941)、《兄弟們》(1943)等,歌頌前方戰士的英勇無畏和後方農業生產者的忘我勞動。長篇小說《決定性的步驟》,是土庫曼蘇維埃文學第1部反映革命曆史的著名作品。中篇小說《白金國的愛素丹》榮獲1951年度斯大林獎金,塑造了土庫曼集體農莊女莊員的動人形象。
凱爾巴巴耶夫的長篇小說《涅比特·達格》(1957)反映石油工人的真實生活和工作生活中新舊思想的鬥爭;《天生的奇跡》(1965)描寫土庫曼著名革命家和政治活動家阿塔巴耶夫的事跡。
凱爾巴巴耶夫1942~1950年任土庫曼作家協會主席。曾為土庫曼科學院院士,榮獲過蘇聯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他被認為是土庫曼蘇維埃文學奠基人之一。
潘菲羅夫
潘菲羅夫,1896年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十月革命後參加過肅反委員會工作。1923~1925年在薩拉托夫大學學習。1926年加入共產黨,1924~1927年任《農民雜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