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巴耶夫》是他的代表作,寫國內戰爭時期人民英雄恰巴耶夫的英勇事跡以及恰巴耶夫師成為一支有覺悟的革命軍隊的過程,通過對政委克雷奇科夫的描寫,成功地刻畫了黨的領導者的形象,是早期蘇聯文學中的優秀作品之一。
愛倫堡
愛倫堡,1891年1月27日生於基輔一個工程師的家庭。1907就讀於莫斯科第一中學,因參加布爾什維克地下組織被開除學籍。1908年被捕,遂即脫離組織關係。不久獲釋,於同年12月流亡巴黎,1910年開始發表詩作,都是模仿象征派詩歌的習作性質的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5~1917年間,愛倫堡擔任莫斯科《俄國晨報》和彼得格勒《市場報》軍事記者,到法德前線采訪。戰爭使他產生了懷疑、悲觀情緒。這在詩集《前夜之歌》中有所反映。這個時期他還寫有軍事通訊,後來編輯成集,以《戰爭的外貌》(1920)為名出版。1917年7月回國。十月革命後,曾參加蘇維埃政府部門工作。1918~1923年間還出版了詩集《火》(1919)、《前夜》(1921)、《隨想》(1921)、《國外隨想》、《毀滅性的愛》(1922)、《獸性的溫暖》(1923)等,表示歡迎“另一個偉大的世紀”的誕生,同時對此感到“既狂喜又恐懼”。
1921年春開始,愛倫堡以蘇聯報紙記者身份長期駐在國外。20年代初,發表一些評論俄羅斯當代藝術和詩歌的論文,宣傳結構主義的藝術思想。1922年發表哲理性諷刺長篇小說《胡裏奧·胡倫尼多及其門徒奇遇記》,受到列寧的注意。小說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和革命時期歐洲和俄國的生活,對資本主義世界作了尖銳的諷刺和批判,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矛盾複雜的思想。這個時期發表的其他小說,如《尼古拉·庫爾波夫的一生和毀滅》(1923)、《讓娜·涅依的愛情》(1924)等,則以個人與社會的對立為主題。在有些小說中,如《十三個煙袋》(1923)和《德·葉·托拉斯》(1923),加強了對於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道德的批判,以及對資產階級文化內在矛盾的分析。
1931年他周遊歐洲各國,目睹了法西斯主義的猖狂活動;回國後參觀訪問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建設的工地,受到了鼓舞,增強了對蘇維埃國家前途的信心。這個時期寫出反映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和新人成長的長篇小說《第二天》(1933)。1936~1939年西班牙內戰時期,他作為《消息報》記者幾次去西班牙,寫出一些詩歌和短篇小說集《停戰以外》、長篇小說《人需要什麼》(1937),表現他的反法西斯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在法國,他目擊法國的淪陷,以此為題材創作了長篇小說《巴黎的陷落》(1941),獲1942年度斯大林獎金。衛國戰爭時期,在《消息報》、《紅星報》及前線報紙上發表了許多政論,揭露法西斯主義的政策和道德,呼籲世界各國人民奮起鬥爭,並鼓舞他們必勝的信心。這些政論使他贏得了世界的聲譽,後來收集出版了3卷政論集《戰爭》(1942~1944)。
二戰結束後,他完成2部長篇小說:寫戰時生活的《暴風雨》(1948年度斯大林獎金)和寫戰後生活的《九級浪》(1951~1952)。50年代中期發表的中篇小說《解凍》(第1、2部;1954~1956)和各種形式的文藝論文,60年代發表的內容龐雜的回憶錄《人、歲月、生活》(6卷,1961~1965),在蘇聯文藝界都引起激烈的爭論。
1967年,愛倫堡因病醫治無效在莫斯科逝世。
費定
費定,1892年2月24日生於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1914年畢業於莫斯科商業學院經濟係,後赴德國深造。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回國,費定歸途中被德國當局作為敵僑扣留;十月革命勝利後受聘擔任蘇維埃政府駐德使館翻譯。1918年回國,先後參加過反擊尤登尼奇的鬥爭,擔任過紅軍和地方報刊編輯。
國內戰爭期間,他創作了許多政論、特寫和短篇小說,其中小說《基謝爾叔叔》(1919)和《果園》(1920)曾獲得當時文學界的征文獎。1920年在彼得格勒同高爾基相識,後來寫了長篇回憶錄《高爾基在我們中間》(1937~1942),詳細記述了兩人長期親密的友誼。
1921年,費定參加“同路人”文學團體“謝拉皮翁兄弟”。20年代的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說《一個早晨的故事》(1921)和《安娜·季莫菲耶芙娜》(1922),中短篇小說集《脫蘭士瓦》(1926),長篇小說《城與年》(1924)和《兄弟們》(1928)等。其中,兩個短篇寫革命前外省小市民及地方官吏的愚昧、自私和冷酷;中篇小說《脫蘭士瓦》反映了新經濟政策時期農村富農勢力的囂張;兩部長篇小說都以十月革命引起的社會大變動為主題,一方麵揭露歐洲資本主義及舊俄地主資產階級統治的腐朽、沒落,肯定革命的必要性和布爾什維克黨人的堅強意誌,同時指責革命者缺乏人性和善良,宣揚藝術家隻有同革命保持一定距離才能創作出真正的好作品。這說明作者雖擁護革命,卻未能真正理解革命的性質。在藝術上則反映了他多方麵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