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柯涅楚克開始在報刊發表小說,1929年畢業於基輔市國民教育學院文學係後致力於戲劇創作。1933年發表革命曆史劇《艦隊的毀滅》,後又發表《普拉東·克列契特》(1934)、《銀行家》(1936)、《真理》(1937)、《鮑格丹·赫梅裏尼茨基》(1939)、《在烏克蘭草原上》(1941),他曾5次榮獲斯大林獎金,在長期的創作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他的戲劇創作傾向:表現重大的政治主題和新社會中新人的成長。
衛國戰爭爆發後,柯涅楚克創作《烏克蘭草原上的遊擊隊員們》(1941)、《前線》(1942)、《佩金斯先生訪問布爾什維克國家的使命》(1944)等劇本。《前線》經過斯大林親自審閱修改,並在《真理報》上連載。劇本尖銳地批判了軍事指揮員的保守與宣傳報道中的浮誇,塑造了有主見、有幹勁的青年指揮員的形象。劇本中的郭爾洛夫、奧格涅夫、克裏庫等人物成了生活中的專用語。劇中的諷刺與幽默給柯涅楚克的創作增加了新的色彩。
戰後他創作了一係列粉飾現實生活的戲劇,如《請到茲翁科沃伊來》(1946)、《馬卡爾·杜勃拉瓦》(1948)、《雪球花林》(1950),都有這一缺陷,帶有時代的痕跡。
1954年,柯涅楚克發表劇本《翅膀》,涉及蘇聯農業政策、個人崇拜、肅反等問題,同時對赫魯曉夫上台後的政治措施予以肯定與讚揚。他的《星星為什麼微笑》(1957)、《在第聶伯河上》(1960)、《一頁日記》(1964)都有類似的內容。
柯涅楚克晚年隻發表一部描寫愛情故事的劇本《心的記憶》(1969),一反過去的創作傾向,沒有直接涉及國內政治形勢。
柯涅楚克的劇作政治性強,注重配合當局的政策,語言風趣,他自稱他的特長是“諷刺喜劇”。
特瓦爾多夫斯基
特瓦爾多夫斯基,1910年出生於斯摩棱斯克州的一個偏僻農村,童年生活貧苦。1939年他在莫斯科文史哲學院畢業。1940年加入共產黨。
長詩《春草國》(1936)的出版使特瓦多夫斯基一舉成名,並於1941年獲斯大林獎金。長詩通過對一個單幹戶中農尼基塔·莫爾古諾克從矛盾、彷徨到走上集體化道路的描寫,展示了集體農莊製度的勝利。衛國戰爭時期,他擔任隨軍記者,創作了長詩《瓦西裏·焦爾金》(1941~1945,1946年獲斯大林獎金)。長詩塑造了一個勇敢剛毅、活潑樂觀、善於克服困難的英雄戰士的形象。它由30首各自獨立成篇的詩章組成,並保持了俄羅斯古典詩歌的傳統風格,語言流暢,幽默生動。
特瓦多夫斯基戰後完成的長詩《路旁的人家》(1946,1947年獲斯大林獎金)。描述了戰士安德烈·席符采夫一家從戰爭開始到結束的4年間的悲慘遭遇。1950年,他著手創作長詩《山外青山天外天》(1953~1960,1961年獲列寧獎金),這些詩篇以“旅途日記”的形式,寫作者從莫斯科到遠東旅行的見聞和感想,通過回憶和新舊對比反映工業建設的沸騰場麵和山河巨變。
1962年,他發表長詩《焦爾金遊地府》,主人公焦爾金在戰場負傷後“無意中來到了陰間”,目睹各種反常的可怕現象,最後設法脫身回到人間。長詩以“死人的王國”影射30~40年代的蘇聯社會。詩集《近年抒情詩抄,1959~1967》(1967,1971年獲蘇聯國家獎金)收有42首短詩,其中大多富有哲理性。
特瓦爾多夫斯基兩度擔任蘇聯作家協會主辦的《新世界》雜誌主編(1950~1954;1958~1970)。在他擔任主編期間,《新世界》發表的引起激烈爭論的作品有奧維奇金的特寫《區裏的日常生活》(1952)、愛倫堡的回憶錄《人、歲月、生活》(1961~1965)、索爾仁尼琴的中篇小說《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1962)和他本人的長詩《焦爾金遊地府》等。
他主張“寫真實”和“寫普通人”,認為俄羅斯文學之所以贏得世界聲譽,首先在於它“密切關注普通人”,亦即關注“通常所稱的‘小人物’”,並在某些文藝問題上同柯切托夫主編的《十月》雜誌進行爭論。
特瓦爾多夫斯基曾任蘇共中央監察委員(1952~1956)、蘇共中央候補委員(1961~1966)、蘇聯作協書記處書記,曾3次獲列寧勳章。
柯切托夫
柯切托夫,1912年出生於俄羅斯一個農民家庭。1931年在農業技術學校畢業,當過造船工人、農藝師,衛國戰爭期間任戰地記者。1944年加入共產黨,曾任列寧格勒作協書記、俄羅斯聯邦作協書記、蘇聯作協理事。1955~1959年任《文學報》主編。1961~1973年任《十月》雜誌主編。1957年曾率領蘇聯文化代表團訪問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