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昂諾夫,1899年出生於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父親是詩人、新聞工作者。列昂諾夫中學時代開始寫詩。十月革命後參加紅軍,從事新聞工作。複員後去莫斯科當工人,陸續發表了《布雷加》、《葉果魯什卡之死》等短篇小說。

他的成名作《獾》(1924)表現了十月革命初期農村中的階級鬥爭。《賊》(1927)通過原紅軍政委維克申墮落為盜賊的經過,表現了新經濟政策時期城市資本主義勢力對革命幹部、群眾的腐蝕,1959年作者在這部小說的新版本中增加了維克申醒悟回頭的情節。

從30年代起,列昂諾夫著重描寫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新生事物。《索契河》(1930)第一次刻畫了艱苦創業的共產黨員烏瓦傑夫的形象。《條條江河歸大海》(1933~1935)歌頌了革命前遭到過流放、和平建設時期在平凡的崗位忘我勞動的老布爾什維克庫裏洛夫。《斯庫塔列夫斯基》(1932)敘述了一位世界聞名的學者在黨的教育下逐漸擺脫資產階級思想成為建設新社會的棟梁的故事。

《俄羅斯森林》(1953)寫熱愛祖國和人民、獻身林業科學的維赫羅夫教授同用革命詞句偽裝起來的格拉齊揚斯基教授之間的學術之爭,表現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40年代俄國社會不同曆史時期不同階層之間發生的複雜矛盾和深刻變化,通過新老兩代人在和平建設和戰爭中的成長和進步,歌頌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鞭撻了資產階級個人主義。《俄羅斯森林》是首次獲得列寧獎金的文學作品之一(1954)。

列昂諾夫還寫過許多劇本。《侵略》(1942)描述一個失足青年在德寇入侵時奮起抵抗而英勇犧牲的故事,作者突出強調了個人主義同愛國主義水火不相容的思想。這部作品獲1943年度斯大林獎金。

列昂諾夫的創作主要反映蘇聯20年代到50年代的社會生活,60年代以後發表的中篇小說《葉甫蓋尼婭·伊凡諾夫娜》(1963)和《最後的一次散步》(1979,片斷),則是反映蘇聯當前現實生活的作品。他的小說極富哲理性,常常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來揭示,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列昂諾夫是蘇聯科學院院士、最高蘇維埃代表。

馬卡連柯

馬卡連柯,1888年出生於俄羅斯一個工人家庭。十月革命後做過小學校長。1920年起先後主持高爾基兒童教養院和捷爾任斯基公社,從事流浪兒童和少年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他的教育原則是既要嚴格要求,也要尊重人,並且通過結合生產勞動來培養社會主義新人。

1937年以後,馬卡連柯遷居莫斯科,專事著述。第1部作品是特寫集《1930年進行曲》(1932)。代表作《教育詩》(1936~1935)是根據高爾基的建議所寫,敘述教養院的流浪兒童從不守紀律的烏合之眾轉變為團結戰鬥的集體。

他善於描寫集體,也善於以幽默生動的語言刻畫個性鮮明的學童形象。這部作品是作者教育經驗的總結。他的許多作品通過藝術形象表現了他的教育思想,例如《父母必讀》(1937)和《塔上旗》(1938)就是體現他的家庭教育和向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思想的作品。

他還寫過政論與文學評論。他的教育工作和創作一直受到高爾基的影響和鼓勵。

法捷耶夫

法捷耶夫,1901年12月24日生於加裏寧州基姆雷市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他在遠東南烏蘇裏邊區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家境貧苦。1912~1919年在海參崴商業學校學習,1918年加入共產黨。1919年受黨委派去蘇昌遊擊隊工作,由普通戰士提升到旅政委。複員後,1921~1924年在莫斯科礦業學院學習。1924~1926年在克拉斯諾達爾及頓河羅斯托夫做黨的工作。1926年底去莫斯科,此後完全從事文學工作。1956年自殺。

蘇聯國內戰爭結束後,法捷耶夫和富爾曼諾夫、肖洛霍夫、尼·奧斯特洛夫斯基等年輕的一代進入文學界,成為新生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主力軍。1923年發表了第1篇短篇小說《逆流》(後改名為《阿姆貢團的誕生》),1924年發表中篇小說《泛濫》。當時有些作家把革命運動描寫成盲目自發的群眾起義,而他在早期作品中就把革命運動描寫成千百萬勞動者在黨的領導下的有組織的運動。以遠東一支遊擊隊的戰鬥為題材的小說《毀滅》於1927年發表後,給作者帶來廣泛的聲譽,並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通過主人公遊擊隊隊長萊奮森的形象,小說強調了高度的共產主義意識和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對周圍人們的影響。書中顯示了勞動人民巴克拉諾夫、美傑裏察和莫羅茲卡在革命鬥爭中怎樣成長,極端個人主義者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密契克怎樣墮落成為叛徒。未完成的長篇小說《最後一個烏兌格人》(計劃寫6部,完成4部,1929~1940),也是以國內戰爭為題材。書中勾畫出當時濱海邊區廣闊的生活畫麵:當地專製政權的被推翻,遠東蘇維埃政權的誕生和它初期的情況,外國幹涉軍的侵入和資產階級的陰謀叛亂,共產黨領導下遊擊運動的興起,少數民族烏兌格人在十月革命影響下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