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法捷耶夫擔任《真理報》記者,寫了一係列謳歌蘇聯人民英勇戰鬥的文章及特寫集《在封鎖日子裏的列寧格勒》(1944)。根據克拉斯諾頓共青團地下組織“青年近衛軍”與德國法西斯占領軍進行鬥爭的事跡寫成的長篇小說《青年近衛軍》(獲1946年度斯大林獎金),描述了青年一代和全體人民抗擊侵略者的機智的、奮不顧身的鬥爭。1947年12月3日《真理報》發表編輯部文章,指出作品中忽略了黨組織對愛國青年的地下活動的領導。法捷耶夫研究了後來發現的材料,在增訂版(1951)中增寫了黨組織對“青年近衛軍”的領導,描寫了共青團員們與老地下工作者的聯係。“青年近衛軍”總部委員奧列格、鄔麗亞、謝遼薩、劉巴和萬尼亞及其他成員的英雄形象,顯示出反法西斯戰爭中蘇聯年輕一代的精神麵貌。最後一部計劃以現代蘇聯工人階級為題材的長篇小說《黑色冶金》,隻寫了幾章。
法捷耶夫是俄羅斯古典文學傳統的繼承者,是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是在社會主義革命精神鼓舞下寫成的,他筆下的主人公們是為建設新生活而鬥爭的英勇戰士。他作品的特色是把嚴格的現實主義的描寫、深刻細膩的心理分析、浪漫主義的激情和抒情筆調有機地統一起來。
法捷耶夫曾針對蘇聯多民族文學問題以及俄羅斯和其他民族的文學遺產問題發表了許多評論文章。主要的論文收集在《三十年間》(1957)中,它反映了作者30年來闡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以及其他一係列文藝問題的觀點的演變。繼高爾基之後,法捷耶夫也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理論的建設作出了貢獻,雖然他早期的某些論文含有教條主義的錯誤觀點。
法捷耶夫多年來領導蘇聯作家組織:1926~1932年是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拉普”)領導人之一;1934年擔任蘇聯作協籌委會副主席,作協成立後任主席團委員,1939~1944年擔任作協書記;1946~1954年擔任作協總書記、理事會主席;1954~1956年擔任作協書記。
法捷耶夫又是積極的社會活動家,從蘇共18大起連續被選為蘇共中央委員;蘇共20大上被選為候補中央委員。他三次被選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兩次獲得列寧勳章。1950年起擔任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副主席。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曾率領蘇聯文化藝術科學工作者代表團前來我國進行訪問。
法捷耶夫的《毀滅》最早由魯迅譯成中文(1931),對中國廣大讀者起了很大的影響。
奧斯特洛夫斯基
奧斯特洛夫斯基是蘇聯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是共產主義戰士的典範,他的不朽著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革命人生的讚歌,也是生動的共產主義教科書。
奧斯特洛夫斯基於1904年出生於烏克蘭一個工人家庭,從小受盡貧窮生活的苦難。1914年,全家遷居秀彼多夫卡。他11歲就在車站食堂當“小夥計”。1918年,他隻有14歲,就已和布爾什維克黨的地下組織建立了聯係,曾為解救一個共產黨員被捕下獄。1919年,奧斯特洛夫斯基參加了紅軍,1920年負重傷後複員,轉到勞動戰線,這時他才16歲。
此後,奧斯特洛夫斯基為恢複國民經濟而貢獻出了自己的一切。鬥爭、工作、重傷、疾病、寒冷和饑餓摧毀了他的健康。他藏起殘廢證,拒絕休養,更積極的投入社會主義建設。他像鋼鐵一樣在“烈火中燃燒,高度冷卻中煉成”。
1924年他加入了布爾什維克黨。1926年,22歲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就癱瘓了。他決定拿起藝術武器。為了從一個粗通文字的工人成為作家,他有時一天讀書20小時,他學習了俄國和世界文學的名著,自修完共產主義函授大學的全部課程。他咬緊牙關,開始寫書。這時他又遭到新的不幸,雙目失明,全身癱瘓,隻有幾個手指能動了。但是,奧斯特洛夫斯基並沒有向殘酷的命運低頭。1930年11月他開始寫作,1933年6月,完成了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小說引起熱烈反響,1934年他就收到了31700封信,許多工人、農民、著名的學者和作家們,其中包括綏拉菲莫維奇和法捷耶夫,都紛紛訪問他。
受著人民深切熱愛的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道:“我從來也沒有想到過生活會給我帶來這樣大的幸福,可怖的悲劇被銷毀了,被消滅了,整個生活充滿了創作的戰勝一切的喜悅。”1935年10月1日,奧斯特洛夫斯基榮獲列寧勳章。1934年底,他動手寫作長篇小說《暴風雨所誕生的》第一部,該書於他逝世前6天定稿,下葬前夜出版。小說描寫國內戰爭年代烏克蘭人民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