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兩部小說外,作家生前的演說詞、論文和書信也是重要的文學遺產,生動地表現了這位革命戰士高尚而豐富的精神世界。
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33)的問世是不朽的功績。在偉大曆史變革的烈火和風暴中鍛煉出來的新一代的經曆,蘇維埃新人性格的形成和培養過程——這就是小說的基本內容。
小說的第1部描寫了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童年和他在內戰時期的革命活動。保爾這個12歲的工人之子,因懷疑神父的話而被學校開除,後來又因救朱赫來而被捕入獄,第一次受到了革命的考驗。接著他參加了紅軍,經過戰爭的鍛煉,他成了模範共青團員和紅軍戰士。
小說第2部描寫保爾因受重傷複員後,和階級敵人、壞分子,和生活中的落後現象,和自己的缺點、疾病以及各種困難的鬥爭,表現他的性格的進一步發展。
奧斯特洛夫斯基還通過保爾的愛情生活,描寫了主人公的成長。作家以詩意的筆觸描寫了少年保爾和林務官的女兒冬妮亞的初戀。
除了保爾·柯察金,作者還描繪了其他許多革命者的形象,如保爾的戰友,為革命英勇犧牲的薛爾基、娃蓮以及麗達·烏斯金,老布爾什維克朱赫來、托卡列夫等。
長篇小說許多地方充滿了抒情氣氛。作者還常借內心獨白來發掘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有時主人公的感觸與作者的議論結合在一起。奧斯特洛夫斯基時刻都尋求準確的詞句。書中有許多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的格言。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創造了完整的共產主義青年戰士的光輝英雄形象。小說對全世界各國革命青年都有巨大影響。小說及其主人公對於我國讀者是十分熟悉的。它鼓舞著我國無數青年戰勝困難,走向革命。小說中,保爾在戰友墓前的一段內心獨白已成了革命人生的箴言:
“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這生命,人隻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格羅斯曼
格羅斯曼,生於1905年,烏克蘭猶太人,以二戰小說《生活與命運》著稱於世。戰時他以《紅星報》隨軍記者的身份,親眼目睹了殘酷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占領下百姓所遭受的痛苦,以及波蘭境內納粹集中營的實情。
這些情況他大都記在了自己的筆記中。此外,他還對蘇聯麵對納粹突然襲擊時缺乏防備、將領們的好大喜功,以及蘇聯公民與納粹通敵等現象做了含蓄的批評。
格羅斯曼著有暢銷史著《斯大林格勒》。此番他在俄羅斯女學者柳波芙·維諾格拉多娃的協助下,將筆記重新編選成書。他說,這些筆記能夠保留到現在,實在令人感到驚訝。“別的記者不會浪費時間記錄這些東西,因為他們奉命而作,都是些政治正確的新聞八股。”比沃對路透社說。格羅斯曼所記錄的很多事實,最後都被《紅星報》的編輯刪掉,未曾公開見報,其中多數因為文中提及戰場上死傷慘重,以及猶太人所遭受的痛苦。
格羅斯曼也對別爾季切夫大屠殺期間烏克蘭人所扮演的幫凶角色感到震驚。納粹在此地殘殺了2~3萬名猶太人,格羅斯曼的母親也在遇害者之列,這使他長期難以釋懷。
他還記錄了納粹設在波蘭特雷布林卡的死亡營,營中遇害者多達80萬人,但他隱去了甘當德國人馬前卒的烏克蘭警衛的國籍。
格羅斯曼的報道《地獄名叫特雷布林卡》,以對少數逃出集中營的幸存者和部分納粹軍官的采訪寫成,被公認為他最具影響的篇章,亦曾在戰後的紐倫堡審判中被引為證據。
格羅斯曼說,格羅斯曼筆記的出版差點夭折,因為英國出版商從中看不到賣點,最後,是從美國反饋回來的消息挽救了這本書。比沃說,美國讀者顯然更感興趣,因為那裏對大屠殺研究曆來興趣濃厚,而格羅斯曼又是此類研究中的名家。
斯大林去世後,格羅斯曼受到冷落,其作品《生活與命運》在赫魯曉夫時代不獲出版,他被告知,再過200年,也不會給他出版的機會。格羅斯曼死於1964年,死前尚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否還能麵世。他之所以還懷有最後一線希望,是因為已把另一份手稿交托友人保藏。後來,手稿被拍成了縮微膠卷,終於偷帶出境。
柯涅楚克
柯涅楚克,1905年生於烏克蘭一個工人家庭。少年時當過鐵路工人。1940年加入共產黨,曾任烏克蘭最高蘇維埃主席。1943年起為蘇聯科學院院士,1967年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