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戰爭爆發後索爾仁尼琴參軍,被編入後勤部隊。1942年他入炮兵學校受訓,結業後任大尉炮兵連長。1945年2月因“政治問題”在前線被捕,判刑8年。刑滿後流放哈薩克斯坦。1956年解除流放,次年恢複名譽,後定居梁讚市,任中學數學教員。
1962年11月,索爾仁尼琴經赫魯曉夫批準發表以勞改營為題材的中篇小說《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引起蘇聯國內外強烈反響。1963年加入蘇聯作家協會。同年發表短篇小說《克列切托夫卡車站事件》、《瑪特遼娜的家》和《為了事業的利益》。1966年1月他發表短篇小說《帶圍腰的紮哈爾》。1967年5月16日向蘇聯第4次作家代表大會代表散發“公開信”,要求“取消對文藝創作的一切公開和秘密的檢查製度”。
1968年,索爾仁尼琴譴責蘇聯勞改營的“殘酷”和“不人道”的長篇小說《癌病房》和《第一圈》在西歐發表。1969年11月他被蘇聯作家協會開除。1970年他獲諾貝爾文學獎金。翌年,德、法兩國同時出版他的長篇小說《1914年8月》。1973年12月巴黎出版他的《古拉格群島》第一卷(全書共3卷,1976年出齊),這是一部特寫性長篇小說,情節除主人公坐牢的經曆外,引用了上百人的報告、回憶、書信和蘇聯官方與西方的資料,指責從十月革命以來的蘇聯社會都是“非人的殘暴統治”。
1974年2月12日索爾仁尼琴被拘留,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宣布剝奪其蘇聯國籍,驅逐出境。離蘇他後前往西德、瑞士。同年10月美國參議院授予他“美國榮譽公民”稱號,後移居美國。
索爾仁尼琴主要著作還有《致蘇聯領袖們的信》、《和平與暴力》(1974)、《列寧在蘇黎世》、《小牛撞橡樹》(1975)、《緩和》(1976)等。
田德裏亞科夫
田德裏亞科夫,出生於俄羅斯一個農村職員家庭。1941年參加衛國戰爭,後受傷複員。1948年加入共產黨。1951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現任蘇聯作協理事。
1947年,田德裏亞科夫開始發表作品。50年代,他的作品有《伊凡·楚普羅夫的墮落》(1953)、《不稱心的女婿》(1954)、《陰雨天》(1954)、《路上的坑窪》(1956)等中短篇小說,著重寫戰後農村的日常生活,揭露農業管理方麵的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中篇小說《死結》(1956,又名《薩沙動身了》),進一步揭露從區委到州委的官僚主義所造成的農業一團糟的局麵。他還寫有抨擊宗教迷信的中篇小說《神靈顯聖》(1958)、反映青少年教育問題的長篇小說《跟著飛跑的日子》(1959)。
60年代以來,田德裏亞科夫轉向社會心理分析和精神道德探索,他敏銳地提出了蘇聯社會尖銳的道德問題和青少年教育問題。
他最重要的中篇小說《審判》(1961)和《蜉蝣命短》(1965),揭露蘇聯社會中有地位的人依仗權勢、徇私舞弊等現象。
70年代,田德裏亞科夫發表了反映青少年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問題的中篇小說《畢業典禮之夜》(1974),揭露宗教迷信對青年毒害的中篇小說《月蝕》(1977),描寫少年犯罪問題的中篇小說《懲罰》(1978)等。
1980年,田德裏亞科夫發表了中篇小說《六十支蠟燭》,該作品通過一個教師的回憶和內心反省,提出了蘇聯社會的道德教育問題。
舒克申
舒克申,1929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中學畢業後曾當鉗工,後服兵役。1955年加入共產黨。1960年畢業於蘇聯國立電影學院導演係。
1959年,舒克申開始發表作品,他的大多數作品反映農村生活,主人公主要是農民、工人、農村婦女等,人物性格刻畫得比較細膩。比較著名的有短篇小說集《鄉村居民》(1963)、《我的兄弟》(1975),中篇小說《在那遙遠的地方》(1968)、《觀點》(1974)、《晨雞三唱之前》(1975),長篇小說《柳巴文一家》(1965,1972年改編成電影),電影劇本《有那麼一個青年》(1964年拍成電影,獲第16屆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以及根據若幹部短篇小說改編的電影《你們的兒子和兄弟》(1966),描寫斯捷潘·拉辛的電影小說《我給你們帶來自由》(1971)等。
舒克申的代表作電影小說《紅苗》創作於1973,由他自導自演拍成電影,獲1974年第7屆全蘇電影節獎,描寫一個勞改犯刑滿釋放後渴望回鄉建立新生活,卻被過去的同夥殺害。作者企圖以宣傳人們對土地的愛和人與人之間的同情心來抗衡社會罪惡。
舒克申曾任蘇聯影協理事。1971年因扮演影片《湖畔》中的角色獲蘇聯國家獎金。1976年被追授列寧獎金。
羅伯特·羅日傑斯特文斯基
羅伯特·羅日傑斯特文斯基,1932年出生於阿爾泰邊區科西哈村的一個軍人家庭。戰爭年代,父母上了前線,他留在祖母身邊。祖母去世後,他隻好在保育院裏度過了顛沛流離的戰時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