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複興運動的發生
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的另一主要表現就是文藝複興。
文藝複興是西歐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這一曆史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是資產階級登上曆史舞台後第一次“大喊大叫”,也是人類發展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批判封建主義意識形態的思想解放運動。
中世紀歐洲封建統治者的思想體係是宗教神學,即以“神”為中心的宗教世界觀。資產階級要推翻封建主義和宗教教會的精神統治,也就必須反掉這種對“神”的迷信,而強調“人”的作用。
但這時資產階級剛登上曆史舞台不久,還來不及形成自己的思想武器,於是努力發掘一切與封建意識形態相對立的古典文化,從古代文化中去尋找反對宗教神學的思想武器。
古希臘羅馬文藝,就是與宗教神學無關的古代文化的典範,但它們長期被中世紀教會宣布為“異端”而去銷毀和抹殺。
正好這時,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都拜占庭被土耳其人攻陷,那裏的大批學者攜帶古希臘文物流入西歐,逃到意大利講學。同時在羅馬廢墟中又發掘出來許多古代雕像。新興資產階級發現這些古代文化、文物中,有許多可以與封建神學相對抗的積極因素,如:反映現實、肯定人生的富有生活氣息的文學;塑造生動健美的藝術形象的雕刻、繪畫;沒有神秘色彩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以及符合某些客觀實際的自然科學。一句話,它們都是講“人”而不是講“神”(指宗教的“神”,不是神話中有人情味的“神”)的。它們的出現被新興資產階級視為奇跡,當作批判宗教神學的現成武器。
資產階級學者紛紛學習古希臘文和拉丁文,努力發掘、整理古典文藝作品,掀起了學習研究古希臘羅馬文藝的高潮,使古代文藝得到了再生和複興。這樣,這一文化運動後來就被稱為“文藝複興”。正如恩格斯所說;“拜占庭滅亡時搶救出來的手抄本,羅馬廢墟中發掘出來的古代雕像,在驚訝的西方麵前展示了一個新世界——希臘的古代;在它的光輝形象麵前,中世紀的幽靈消逝了;意大利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藝術繁榮”。
後世和今天流傳的希臘羅馬文藝和學術著作,大多都是在文藝複興時期才印行的。這場“複興”和研究古典文藝的運動,從意大利波及德、法、英及其他國家,但發展程度較低的東歐、北歐地區各國未波及。
但是,新興資產階級掀起的學習、研究古代文化的運動,是為了反對封建意識形態和宗教神學,為了傳播自己的意識形態,為自身的發展製造輿論,而不是滿足於恢複古典文化,回到希臘羅馬古代去。
古典文化的“複興”,不過是新的上層建築借以建立的一個有利條件。因此不論是“文藝複興”這個名稱,或古典文化本身,都決不能反映“文藝複興”這種變革和運動的本質。正如恩格斯所說,“文藝複興”之類名稱都“沒有一個能把這個時代充分地表達出來。”
在文藝複興運動中,資產階級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係,這種思想體係就是人文主義思想。人文主義是文藝複興運動的指導思想。
人文主義文學
文藝複興的文學是宣傳和體現人文主義思想的文學。人文主義,簡言之就是主張一切以“人”為中心而反對以“神”為中心的一種思想和學說。封建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思想統治,集中表現在用“神”的觀念對人進行束縛、壓製和禁錮,要求人服從“神”,實際上是要人民服從封建主和教會。
資產階級要衝破封建主義的一切羈絆,發展商品經濟和商品交換,就強烈地要求“人”的獨立和把“人”放到社會關係的最中心,擺脫對“神”的依附和屈從。新興資產者出身平民,沒有貴族和僧侶的頭銜和世襲財產,他們為求得自己的發展,在生產和競爭中能出人頭地,既不能靠特權,也不能靠出身,而隻能靠自己的才能、智慧和努力進取。因此他們竭力為提高“人”本身的地位而鬥爭。這對封建專製等級製和神權統治無疑是一場劃時代的思想革命。人文主義就是這樣應運而生的。
人文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征是:
第1,肯定人,歌頌人,反對神的權威。
中世紀封建教會宣稱神高於一切,主宰一切,而人則是渺小的,應當忠順地聽神的擺布,當神的奴仆。他們否定人的價值而把一切讚美詞都加給上帝,說上帝是“至高、至美、至仁”的,而人是渺小的,“人應當蔑視自己”。這就把人淪為神(上帝)的附庸、上帝的馴服工具。但上帝究竟在哪裏呢?神學家們又宣稱:他們自己就是神的代表,上帝的代言人。因此所謂“神”,隻不過是被神化和美化了的封建統治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