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文藝複興時期文學(1)(2 / 3)

機遇之三是地理大發現和環球航海的成功。15世紀末16世紀初,哥倫布在1492年開辟了通往美洲的航線;瓦斯科·達·伽馬在1498年首次開通經非洲直達印度的航線;麥哲倫與同伴在1519~1522年完成了環球航行。地理大發現和環球航行的成功,更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要自由地發展資本主義的願望,必然要與阻礙其發展的封建製度發生尖銳的衝突。兩種意識形態的鬥爭不可避免。

正是當時曆史文化的原因和現實的機遇,才使得歐洲中世紀文化中所包含的人的向上精神和人的情感要求進一步發展成了新的思想文化體係——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的核心是與宗教神學對比意義上的“人”。與“神本主義”針鋒相對,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神學觀點把人看成是神的秩序……與之相反,人文主義集中焦點在人的身上,從人的經驗開始。它的確認為,這是所有男女可以依據的唯一東西,這是對蒙田的‘我是誰’問題的唯一答複。”

人文主義的內涵包括:肯定個人的情感、欲望的合理性,反對禁欲主義。這就是說,人本首先是個人之本。個體性的人之本是理解人本主義的前提和基礎。從肯定個人欲望、情感出發,人文主義者把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當成了最重要的兩大任務。

文藝複興運動的曆史條件

資產階級的興起以及它同封建製度和基督教會的矛盾,是文藝複興的社會基礎。從14世紀起,資本主義因素在西歐不斷增長;農業耕作技術的改進,手工業技術的提高,機器的使用,城市手工工場的出現,——這一切促進了生產力增長。此外,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法、印刷術和火藥)傳入歐洲,也使歐洲社會在航海、印刷和軍事技術方麵引起了劃時代的變革。

在14世紀以後,首先在地中海沿岸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米蘭等意大利城市中,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出現了以剝削雇傭工人為基礎的手工工場和從事中間剝削的銀行、商店。那些大工場的老板、富商和銀行家,變成了從中世紀市民等級中分化出來的最初的資產階級分子。在農村中,由於商品經濟的侵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農民開始向貧富兩極分化。到了15、16世紀,英、德、法、荷、西班牙等國也陸續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係。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是與資本原始積累分不開的。資產階級在國內通過圈占農田,建立牧場農場,使大批農民流離失所,在國外通過海外貿易和掠奪殖民地,剝削、掠奪巨額財富,轉化為資本,完成了原始積累過程。

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發展自己,擴大資本主義經濟基礎,這與封建勢力、天主教會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在資本主義因素已經蓬勃發展起來的14、15世紀,封建勢力和教會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領域仍占統治地位,嚴重地阻礙著新興資產階級及生產力的發展。政治上,封建割據局麵和封建專製製度阻礙資產階級自由活動;經濟上,封建宗法經濟嚴重影響資本主義生產和商品流通;思想文化上,羅馬教皇控製下的基督教會完全壟斷了社會的精神生活。這樣,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包括手工工場傭工、手工業幫工)、農民同羅馬天主教會和各國封建主之間的矛盾,成了當時歐洲社會的主要矛盾。到處都進行著鬥爭。廣大農民和城市平民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壓迫剝削,不斷掀起規模巨大的起義和暴動,沉重地打擊了封建統治,為新興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開路。新興資產階級當時還處於發展的早期,他們的反封建鬥爭主要是針對教會及在思想、道德、文化領域為自己的發展造輿論,這時的鬥爭采取宗教改革和文藝複興兩種方式。

宗教改革是資產階級在宗教的外衣下反對封建主義的一次大鬥爭。恩格斯指出:“中世紀把意識形態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學、政治、法學,都合並到神學中,使它們成為神學中的科目。因此,當時任何社會運動和政治運動都不得不采取神學的形式;對於完全受宗教影響的群眾的感情說來,要掀起巨大的風暴,就必須讓群眾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現。”

1517年,以德國維登堡大學教授馬丁·路德(1483~1546)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宗教改革家,猛烈抨擊封建教會和教士的等級特權,要求擺脫羅馬教皇的控製,創立了符合資產階級利益的路德教(新教),沉重地打擊了以羅馬天主教會為代表的封建統治。宗教改革被恩格斯稱為資產階級反對封建製度的第一次大決戰。但當農民起義掀起後,資產階級宗教改革家就站到人民的對立麵,表現了其階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