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複興時期文學綜述
西歐14~16世紀出現的文藝複興運動,是人類曆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變革。從經濟上看,13世紀末14世紀初,由於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手工業和商業貿易蓬勃發展,導致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這給落後的中世紀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變革,提供了強大的曆史推動力。從政治上看,代表著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新興資產階級,不滿意舊的生產關係的束縛,從而產生了反對封建貴族階級。僧侶階級的強烈的政治願望和要求。可以說,當時歐洲的經濟發展、政治形勢等方麵的要求對文藝複興運動的產生起到了根本性的和決定性的作用,但歐洲文藝複興運動之所以能夠在此時發生和獲得發展,也是其文化上獨特因素強勁作用的結果。
首先,是現代意義上的城市的出現及其與之相適應的城市新文化氛圍的形成,對文藝複興運動在封建的中世紀內部產生,具有重要的意義。正是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從中世紀的農奴中產生了初期城市的城關市民;從這個市民等級中發展出最初的資產階級分子。”城市的出現不僅給新時代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和思維方式的基礎,同時,歐洲城市還為當時的人們饋贈了熱愛新文化,或對新文化感興趣的宮廷。
其次,是現代意義上的學校教育在中世紀的基礎上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到了12世紀初期,中世紀最早出現的大學有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薩萊諾大學、波倫亞大學,在法國,巴黎大學在12世紀中葉也初具雛形。此後的一個多世紀裏,西歐許多國家也紛紛成立大學,其中著名的有英國的牛津大學(1168年)和劍橋大學(1209年),法國的蒙彼利埃大學(1181年)、圖盧茲大學(1230年),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學、那不勒斯大學(1224年),西班牙的帕倫西亞大學(1212年)和葡萄牙的裏斯本大學(1290年)等。至1500年時,歐洲實際存在的大學近80所。它們活躍了當時的思想文化生活,並為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運動提供了人才和思想基礎。
第三,在對神學的深入研究中導致了現代科學技術領域出現飛速進展。教會鼓勵天文學研究,最初的動因是當時的宗教學者要證明上帝和天堂的存在。但是,隨著人們對天體奧秘了解得越多,上帝和天堂的存在之合理性就越受到置疑,天文學愈來愈變成了一門獨立科學。與論證上帝及其與上帝相關的事物相聯係(如天使的體積和重量、天堂的構成及形狀、基督的法力和煉丹術的神奇等等),進一步使數學、物理學、化學也逐漸從神學的附庸變成了真正的科學。這一切,無不又促使著反神學文化氛圍的形成。
第四,文藝複興運動之所以能夠在13世紀末14世紀初發生,也是由於當時的基督教教會內部出現了變革力量的結果。例如,馬丁·路德(1483~1546)就是一個宗教的代表人物在宗教內部對神學教條進行懷疑和反抗的傑出思想家。他在修道院因講《聖經》課程而對封建教士們的說法發生了懷疑,他認為,上帝的本質是“善”和“愛”,是“愛”和“善”的“福音”;信徒不必通過祭司、教土和教會主持的聖禮,隻憑自己的信仰就可以直接與上帝溝通;而人隻要有了信仰,就會自動行善避惡,遵守上帝的成命。甚至在教會內部,有些身居高位的僧侶,如著名的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教皇庇護士二世和朱利烏斯二世等,也都是在宗教內部進行改革的人物。宗教改革所帶來的人的思想解放和理性的發揚,推進了西方近代資本主義的文化。
同樣,歐洲文藝複興運動之所以能夠在此時產生,也與曆史為其提供了大規模興起和發展的機遇密切相關。
機遇之一在於,14世紀歐洲大瘟疫的出現,1348年,一場致命的瘟疫使占歐洲1/3的人(2500萬)死去。這場瘟疫引起了當時人們對上帝萬能論的動搖及其人生問題的反思,從而成了人們思想解放的契機。意大利作家喬萬尼·薄伽丘親身經曆了這場瘟疫,他在小說《十日談》中,不僅對其可怕情景做了真實的描寫,而且也暗示了這場瘟疫所造成的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有些人以為唯有清心寡欲,才能逃過這一場瘟疫”;“也有些人的想法恰巧相反,以為唯有縱情歡樂、豪飲狂歌,盡量滿足自己的一切欲望,什麼都一笑了之,才是對付瘟疫的有效辦法。”
機遇之二是古代文化典籍的重新發現。1453年土耳其人攻進拜占庭,大量的古代文化瑰寶橫遭破壞,散失在外。“拜占庭滅亡時搶救出來的手抄本,羅馬廢墟中發掘出來的古代雕像,在驚訝的西方麵前展示了一個新世界。”人們發現,在古代的希臘人那裏,就已經有了對人自身的豐富的認識:人是自己的主人,長期以來被宗教僧侶作為絕對真理所信奉的上帝並不存在。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能力也有了較大的提高。人們感到,既然古代的希臘和羅馬人尚能夠憑借自己的力量使自己能夠像真正的人那樣生活,那麼,新的人類也一定能夠生活得更加符合人的本性。這樣,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必然要導致對神的力量信仰的淡漠,對人自身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