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歐洲中世紀文學(2)(1 / 3)

12世紀,城市打破了教會對教育的壟斷。它要求有自己的文化教育,成立私立的非教會學校、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國阿貝拉爾的學校。彼埃爾·阿貝拉爾(1079~1142)是早期城市文化的代表。他用理性來限製宗教信仰的權威,他針對封建製度的辯護士所提出的“信仰而後理解”的口號,提出“理解而後信仰”的相反的口號。盡管他並不根本否定宗教信仰,而隻是反對盲目信仰,但教會還是對他進行殘酷的迫害。同時,在西歐許多國家產生了“異端”運動,形成了世俗文化。教會感到危險,竭力加以壓製。它設立宗教裁判所,作為鎮壓“異端”教派和自由思想的工具。它又從理論上反攻,聖·貝拿爾(1091~1153)、聖·阿爾伯特(1193~1280)、聖·湯瑪斯·阿奎那斯(1224~1274)等是捍衛教會權威的理論家。

城市文學的產生同城市鬥爭及“異端”思想有密切關係,同時也適應了市民對文化娛樂的要求。城市文學多數是民間創作,有強烈的現實性和樂觀精神,描寫市民生活或提出市民最關心的社會問題。它歌頌市民或農民的個人機智和聰敏,反映了萌芽中的新階級的精神特征。它的主要藝術手法是諷刺,有時尖銳,有時溫和,這要看作者是站在城市上層還是下層的立場。此外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接受了封建文學和教會文學的隱喻、寓言、夢境等手法。它的風格簡單樸素,語言生動鮮明,有時流於粗俗。

法國是西歐城市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城市文學也最發達。“韻文故事”是在法國最流行的一種城市文學類型,當時數量很多,保留下來的卻很少。它的特點是故事性和諷刺性都很強。

作者把社會生活用生動的語言寫成引人入勝的故事,把騎士和僧侶的醜態揶揄盡致,同時也暴露市民的貪婪自私。它反映的社會麵廣,從騎士、僧侶、法官到商人、手工業者、農民、仆役以及乞丐都成為它描寫的對象。反映農民生活的故事特別多,因為當時市民都來自農村,在思想上和農民有密切聯係,而且城市鬥爭在最初階段是和農民的反封建鬥爭結合在一起的。

《布呂南》:揭露鄉村教士貪婪成性,想騙取農民的牛,結果卻賠了自己的牛。

《驢的遺囑》:譴責教會巧立“遺贈”之名,強奪農民的財產。

《以辯論征服天堂的農民》:寫一個農民死後想進天堂,聖彼得、聖湯瑪、聖保羅不許他進去。農民和他們講理,把他們駁倒了,他們隻好讓他進入天堂。故事中雖有迷信的因素,但也說明農民認為天堂不能讓統治階級壟斷,農民也有進去的權利。

《農民醫生》:寫一個農婦受了丈夫的毆打,於是捏造說她丈夫會治病,但一定要打他一場,他才會承認自己是醫生。這農民挨了打,被迫當醫生。後來憑他的機智,他終於擺脫窘境。這個故事讚揚了農民和市民的機智狡猾,下層婦女第一次在中古文學作品中占重要地位。

17世紀法國喜劇作家莫裏哀采用這個情節,經過加工,寫成《屈打成醫》。這一類文學在德、英等國也很流行;如德國有關阿米斯牧師的故事。

城市文學中最重要的一種民間創作是《列那狐傳奇》。這個故事在西歐各國傳播甚廣,12、13世紀法國有很多民間詩人用它寫詩,保留下來的有27組詩,共3萬多行,這27組合起來構成全部故事,主要情節是列那狐和依桑格蘭狼之間的鬥爭。他們因個人恩怨,互相仇害。依桑格蘭盡管力氣大,但每一次都遭到列那的暗算,吃了大虧。他向諾布勒獅控告列那。諾布勒很想敷衍了事,但在商特克雷公雞和班特母雞哭訴之下,他不得不傳列那到庭受審。

《列那狐的審判》是27組詩中最精彩的一組;故事性強,諷刺尖銳,性格描繪也很精確。列那被判有罪,但憑他的狡猾智慧,終於逃脫,獲得最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