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勇唐俐前言(2 / 2)

從時間分布來看,包括單獨成書的5家在內,這些文化世家形成於宋代的共3家,分別是以周敦頤為代表的道州周氏,以陶嶽為代表的祁陽陶氏,以彪虎臣、彪居正父子為代表的湘潭彪氏;形成於元代的1家,即以歐陽玄為代表的瀏陽歐陽氏;其他家族發展成文化世家均在明代以後。其中在清代以後發展成文化世家的有32家,這還不包括在明清之際文化界比較活躍的衡陽王氏、武陵楊氏、湘潭陳氏、湘潭周氏。這種情況反映了湖南文化的發展狀況。

晚清學術大師皮錫瑞曾說:“湖南人物,罕見史傳。三國時,如蔣琬者隻一二人。唐開科三百年,長沙劉蛻始舉進士,時謂之破天荒。至元歐陽原功,明劉三吾、劉大夏、李東陽、楊嗣昌諸人,駸駸始盛。”清以前的漫長歲月裏,湖南能躋身於文化名人之列的文化人不多。而在19世紀後半葉,湖南人物憑借其傑出的軍事才能,而成為軍功時代的弄潮兒,由軍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文化,迅速走強,可謂人文蔚起。曾國藩、何紹基、王闓運、王先謙、楊度、譚嗣同、鄧顯鶴、曾熙、譚延闓、齊白石、黎錦暉、黎錦熙、歐陽予倩、陳子展、張天翼等即是近世湖南籍文化名人的傑出代表,稱之為名流輩出,絕不為過。

從地理分布來看,這些文化世家屬湘潭地區的最多,有11家;其次是長沙地區,有9家。兩者相加,接近總數之半。而分布在其他地區的,則相對比較分散。湖南文化世家的大量湧現主要是清代。清初湖南單獨建省,長沙成為全省政治中心。但清代前期湘潭的經濟發展超過了長沙,故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湖南的文化中心一直位於湘潭。這種狀況在太平天國時期發展到極致。當時長江航路斷絕,內地專恃湘潭以交通嶺南。經濟的繁榮可以促進文化的發展,尤其是推動文化教育事業。清代征市租、籌捐輸,每歲輸過萬金按例可以增加學額一員,湘潭“常一歲例額七十”,如此巨額的數量,其他任何一地都望塵莫及。須知光緒間長沙府學額也隻有廩生40名,歲科各入附生25名,加廣文武定額13名而已。因此湘潭在清前期進士人數在全省獨占鼇頭,遠出於長沙、善化之上。而在長江開通機器航運後,湘潭地位下降,長沙作為省會的文化中心地位逐步得到穩固。湖南文化世家以長沙、湘潭居多,正是兩地在清代人文發達的反映。

本書不是純粹的學術著作,而是一本旨在給關心與喜愛湖湘文化的讀者提供通俗易懂的參考讀物。由於時間匆促,加上筆者所掌握的知識有限,對書中涉及的人名、著述名稱及所引用的詩文作品,未來得及一一查證,因此,書中難免出現不甚準確的地方;在借鑒他人研究成果時,也未按學術著作的規範作出注釋。這些,敬請讀者予以諒解。本書各世家的排列以姓氏筆畫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