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希望革新政治的思想家,魏源更注重察究國家弊政所在,尋求除弊之方。《江南吟》10首和《都中吟》13首是這方麵的代表作。這兩組詩對當時的鴉片為害、鹽漕弊政、各級官府的財政虧空、統治集團的腐敗、達官貴族的墮落等作了調查報告式的描寫和揭露。如《江南吟》第八首描寫鴉片泛濫造成的可怕景象:“阿芙蓉,阿芙蓉,產海西,來海東。不知何國香風過,醉我士女如醇。夜不見月與星兮晝不見白日,自成長夜逍遙國。長夜國,莫愁湖,銷金鍋裏乾坤無。溷六合,迷九有,上朱邸,下黔首。彼昏自痼何足言,藩決膏殫付誰守。”
他的《寰海》11首和《寰海後》10首又題為《前史感》與《後史感》,作於道光二十年(1840)。詩中記敘廣州三元裏抗英鬥爭,直接對清朝統治者加以抨擊,最為人所傳誦。這些詩不僅反映了詩人的沉痛感情,並且包含了他的卓見。如“不誅夏覽懲貪帥,枉罷朱執謝島夷”;“欲師夷技收夷用,上策惟當選節旄”;“剛散六千君子卒,五羊風鶴已頻驚”;“揖寇原期寢寇氛,力翻邊案撤邊軍”;“城上旌旗城下盟,怒潮已作落潮聲”;“揭竿俄報郅支國,呼市同仇數萬師”;“從來禦寇須門外,誰潰藩籬錯六州”。他對於清廷在和戰大計上舉棋不定,極為不滿,尤憤惋於林則徐的被撤免。“爭戰爭和各黨魁,忽盟忽叛若棋枚。浪攻浪款何如守,籌餉籌兵貴用才”;“百年白土山頭月,普照元戎退島師”;“已壞長城不念檀,孟明縱用補牢難……似聞臨別由餘語,翻代中朝未雨歎”。
魏源的山水詩以山水名勝古跡為題,既窮形盡相地描寫景物,又淋漓酣暢地鋪敘時事,使山水詩帶有史詩的性質。《普陀觀潮行》便借潮音洞僧之口,話滄桑浩劫:“僧言普陀雖島寺,荷夷英夷兩窺伺,台灣舟山割據還,歸帆輒艤普陀次。炮艘倏若颶潮至,不幹老僧坐禪事。荷蘭夷寇當國初,敕空島寺遷僧徒。沿海徙界三十裏,更無漁艇與樵蘇。海水自當廣長舌,供養獨有群龍趨。島民徙盡寇影絕,十載海禁空天吳。舟山地詎台灣比,彈丸亦若普陀爾。與其甌脫騷中原,盍棄珠崖界儋耳,清野堅壁令風雷,島寇負隅堪餒死。”詩中所言當年列強“窺伺”與“割據”事,都是實錄。
《秦淮燈船引》描寫的是秦淮河風光,指斥的卻是鴉片戰爭時清廷喪權辱國,簽訂屈辱的《南京條約》。當年“炮雷江口震天來”,“圌山已失京口破”,麵對燕子磯頭的“猰貐”與朱雀船外的“鯨鱷”,清朝的達官權貴害怕“七萬裏外”伸來的“紅毛”。“驚得燈船如雨散”,“遊船變作逃船潰”,紛紛如鳥獸散。然後是割地賠款,屈膝求和,“百萬金繒萬虜歡”、“傾得蛟宮寶藏完,保障半壁東南土”。接著是不知亡國恨,猶唱後庭花,依然歌舞升平。“但看封豕離大江,依然畫鷁出橫塘。玉樹重開花月夜,羯鼓寧驚霓羽裳。鯨波化作桃花浪,兵氣銷為明月光,阿芙蓉風十裏香,銷金鍋裏黃梁場。”作者筆酣墨飽,借秦淮河一角,痛快淋漓地反映了這一重大曆史事件。
五、魏源有兩個兒子,長子魏耆(1821—1880),原名儒耆,字英甫,號剛己。次子昌耆,早殤。魏耆對經、史都有研究,著有《阿伽廬詩存》、《邵陽魏府君事略》,後者是研究魏源生平及思想的重要文獻。還擅長書法,善刻印,尤精漢隸,深得友人讚許。楊葆光曾見到魏耆為金陵書局所寫的“八分書”(漢隸),並作詩說:“昔上飛霞閣,驚看妙墨新。香名動儕輩,公望得傳人。同作山遊客,相逢雪後塵。剪燈情話久,文字感前因。”湯貽汾也有詩:“我愛魏知古,掄才弱冠優。筆能書玉鳳,氣可食千牛。滄海曾無恙,狂瀾自可憂。且尋名教樂,不用看吳鉤。”一個說“驚看妙墨新”,一個說“筆能書五風”,可見魏耆是個能書寫、有才華的人。不過,他甘於淡泊,不去追取“吳鉤”,沒有做官的願望。後來雖然捐取了個知縣、同知的虛名,卻沒有步入仕途。晚年和他的父親一樣,從事佛教經典的研究,最後老死家中。
魏耆有五子。次子魏桂(1844—1895),字仲枝,捐鹽運使知事。三子魏恒(1846—1903),字叔平,少從家學,有經世之誌。捐授通判,分發廣東候補,署理通判,族兄魏光燾調其隨行辦理軍務,積功保升知府,加三品銜,仍歸廣東候補,賞戴花翎。光緒年間先後任廣東揭陽知縣、前山同知、江門厘局及豬頭山緝捕總辦兼江防統領。四子魏繇(1852—1920),字季詞,最有才華,曾任《新民晚報》主編,有詩名,和一代詩家陳伯嚴等有詩往還。著有《泳經堂叢書》、《文斤山民歌集》、《複初文集》、《金溪詞》等著作。《湘雅摭殘》錄其《述感次陳伯弢韻》:“表海雄風去不回,璚篇尋望數低徊。鵲呼晴日鳩呼雨,鳳住丹山鶴住胎。上相千秋人可笑,將軍王剪骨成堆。時清道泰中宵夢,要植西窗萬頃梅。”《伯弢家於火,詩以慰之》:“金烏玉兔非人力,雨雪匆匆感歲年。地迥鬆濤催日短,夢回江海落燈前。人因傲骨終嫌汝,事到傷心更有天。子厚瘦辭工作賀,願君勤苦聳吟肩。”詩筆蒼勁,自見其學力。魏繇三女魏慧香(1902—1992)名韜,江蘇省文史館館員,詩詞翰墨,文采斐然。
魏源族孫魏光燾(1837—1915),字午莊,晚號湖山老人,是晚清政治、軍事、外交上的重要曆史人物,與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同為19世紀後期清政府的重臣。是我國新疆地區建省後的第一任布政使,第二任巡撫,後又曆任雲貴、陝甘總督,官至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總理各國事務大臣。魏光燾受叔祖魏源思想影響,為官之日不忘向西洋學習富國強兵之策,其主要政績包括:治理西北,平定叛亂,掃除天山南北烽煙,構築“西北長城”防止英俄入侵;創練新軍,修建營房,製造炮船快艇,修整清涼山、吳淞口炮台,以鞏固國防;推行銅元局、機器局、上海鑄造局,以振興實業;以雄才大略,遠見卓識,在當時國家積弱積貧的情況下,懾服沙俄在《伊犁條約》上讓步,交還霍爾果斯河以東六千餘平方公裏土地。
魏光燾是位以教育立國的實踐者,署理兩江總督期間,繼劉坤一、張之洞之後,實施籌建金陵大學的前身三江師範學堂,為開啟近代南京大學的重要人物。對於三江師範學堂的創建方略與原則,魏光燾可謂“蕭規曹循”,未作大的變更。但對於三江建校及正式招生開學前繁雜的籌備工作,魏光燾則積極組織實施,有條不紊且卓有成效。三江的“漢文總教習”原擬聘請通州舉人範肯堂,因為範肯堂另有他就,魏光燾改聘湖南進士翰林吳獬,由兩江學務處下劄委充。他還在陝甘創立文武各學堂,在雲貴創立武備學堂、中小學堂,在閩浙創立文武各學堂,選士去日本就學;捐學田,修學塾,創立午莊學堂;資助愛婿朱劍凡創立周南女校。開啟民智之心,培植人才之事,不勝枚舉。
魏光燾曾出資刊印魏源的《海國圖誌》、《元史新編》及其他多種著作,本人亦有《勘定新疆記》、《湖山老人自述》等傳世。
魏光燾長子魏肇文(1884—1955),字選廷,一字武伯,號桂安。早年留學日本陸軍成城學校,與黃興等湘籍學生在東京組織湖南編譯社,出版《遊學譯編》。後加入同盟會,反對袁世凱。曾主辦《開智報》,兼《醒報》編輯。辛亥革命後,任寶慶同盟會會長,為華興會創始成員之一。1904年,魏肇文、梁煥奎、龍紱瑞、譚延闓等12位湖南文化教育界名士共同於《湖南官報》發表《創設湖南圖書館兼教育博物館募捐啟》一文,獲巡撫趙爾巽支持,此後圖書館事務全部委托魏肇文總理,是湖南圖書館第一任館長。1924年在北京創辦《今報》,張恨水、黃少穀、成舍我等曾在該報任事。新中國成立後,任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魏肇文是一代書法大家。他從小隨父學隸書,後從著名書法家李瑞清學魏碑。在李瑞清輔導下,盡得魏碑精髓,而又能以己意出之,尤其對《鄭文公碑》的臨寫,更有獨特之處。李瑞清曾對其父魏光燾說:“令郎書法已取我之所長而超出我甚遠。”魏光燾看了他書寫的《正氣歌》後,也頻頻點頭,遂以玉硯一方作為賞賜。魏肇文從1916年起,賣字於滬濱,以寫魏碑馳名。譚延闓、居正等曾署名以魏肇文書法在《國民日報》發表啟事,以示推崇。晚年賣字於邵陽,因而留在邵陽的手跡很多。除仕宦書香之家大都有他的屏對中堂之外,蔡氏宗祠門上的“蔡公祠”以及邵陽市許多大大小小的商店招牌都出自他的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