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現代化進程造成了作家對中國傳統文學精神的失憶,模糊了他們的審美立場,使文學淡化了審美情感的民族性和清晰度。上述原因直接改變了90年代文學的走向,使這一時期的文學迥異於以前任何時期。
九十年代文學現象探秘
盡管少了80年代文學轟動,也出現了社會轉型期的文學混亂,但90年代的中國文學仍令人矚目。
一係列描述90年代作家的名詞,也可能表明一種現象的描述。文學的進展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向前。倒是時間和精神更令人關注。
90年代中國文學的種種現象莫不是問題的提出到結論的推演。文學也因而存在於對生存與生命,思維與寫作的永恒追問中。這些現象是對90年代文學的大體概括,雖不能囊托其全部,但也可以中找出主要內容。為了方便分析和欣賞,我們用了10現象來描述。
1.文學形式多元其存
90年代的漢語語境中,衝突與矛盾存在於各個層麵,觀念的傳統與現代間,文化的本土和外來間、精英與大眾間,先鋒與保守間。但政治環境等的寬鬆,使得這些衝突與矛盾可以共享空間。以“五個一工程”為標誌的官方文學,高奏主旋律,出現了一批反映重大題材、傳達時代精神的作品;精英文學作為嚴肅作者長期積累、由血到墨的成果,有《白鹿原》(陳忠實)、《長恨歌》(王安憶)、《曾國藩》(唐浩明)、《雍正皇帝》(二月河)、《命運之書》(昌耀)等小說和詩歌;大眾文學以通俗的形式寫世事,但快速的增長並不能質量同步進行。香港的通俗文學作品一時風行大陸。權威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香港作家梁鳳儀的商界小說23種,總印數高達200萬冊;知名的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台灣青年作家席絹的“豆蔻小說”16部,發行量也在100萬冊以上。其走紅走俏存在著商業因素。官方的精英的大眾的文學多無共存已經是人們意識中不可懷疑的現實。
2.都市文學獨樹一幟
現代化建設以城市領導農村形式發展,應景文學就在這種情況下產生。90年代的城市文學多表現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中的人們的生活,深圳的《特區文學》和上海的《上海文學》開辟了以“新都市(市民)文學”專欄、專輯,中國作家協會下屬的作家出版社,推出了《城市戰車》、《晚安,北京》、《拒絕浪漫》、《找不著北》、《在男人背上舞蹈》、《西廂紀事》等“都市係列”。即使是不冠以“都市”的一批作品,如《大廠》(談歌)、《掘金時代》(張欣)、《手上的星光》(邱華棟),也都觸及了都市人的生存狀態和心靈狀態。作家們以城市人的身份感受城市、理解城市、表現城市,分享著改革和現代化的困惑。一方麵描繪城市人的精明、智慧和力量,一方麵展示人們在商品、金錢、欲望、醜惡欲望下的妥協和掙紮。處於發育初期的都市文學等待進一步開發。
3.女性文學獨立成篇
女性話題及相關的理念進入文學家庭,並獨占一席之地。林白的《一個人的戰爭》、陳染的《私人生活》、徐小斌的《雙魚星座》等作品引發了不少爭議,但女作家自以血淚化歌吟的作品,找開了一扇通向女性世界的窗口。權威文學結構適時給予了女性文學委員會,舉行學術研討會。這種重視是非常令人關注的。女性文學專家、學者和女作家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命題對女性文學予以探討。《紅罌粟叢書》、《紅辣椒叢書》、《金蜘蛛叢書》、《萊曼女性文化書係》的出版,對90年代女性文學起了推動作用。
4.個體寫作方興未艾
表現群體的寫作遭遇瓶頸,表現個休的寫作應時而生,並以個體來折射曆史。如《在細雨中呼喚》(餘華)、《1966——我的紅衛兵時代》(吳文光)等;或網絡上,如《白夜》(賈平凹)等;或純粹從個體角度書寫私人生活、私人情感,如“私小說”、“私散文”一類的作品。拒絕流俗提倡個性,“個體寫作”體現了新時代新情緒。
5.先鋒文學靠近時代
先鋒文學的萎縮,引起了重視,與80年代的熱鬧相比,90年代的冷落,必然導致人們對其省視。省視過去,吸納合理的因素延伸“先鋒文學”的價值。調整“先鋒文學”的三種取向:一是堅持精神探索,如張承誌的《心靈史》、韓少功的《馬橋詞典》等,既有對傳統文化新的叩問、追索或懷疑,也有對小說形態的借鑒與探尋;二是現實主義的彙入現代因素,強化時代感,如王小波的《黃金時代》、《白銀時代》等;三是“先鋒”不避“世俗”,推出了直麵世俗、明白曉暢的新作,如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格非的《半夜雞叫》、蘇童的《天使的糧食》、洪峰的《起義者》、蔣子丹的《左手》等等。現代作家更不把先鋒當標準、更傾力於表現文學的可能性。
6.現實主義多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