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傳統的戲曲在艱難追求和探索的過程中,已經初步構建出一個適應市場經濟、多元並存的藝術新格局。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受觀眾欣賞水平和趣味的導向、戲曲創作的平民化、世俗化,到了90年代,已經成為90年代戲曲發展的主要走向。這些平民化、世俗化的戲曲作品,更為關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命運,描寫的多是老百姓身邊的現實生活,以及平民化的生活景觀。作家以平民化的創作心理,寫平常人,說平常事,展示了普通人的心態,作品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和處世哲學,體現著一種獨特的文化底蘊,蘊含著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閃現著耀眼的人文精神。
北京舞台上出現的曲劇《煙壺》和《龍須溝》、京劇《風雨同仁堂》等劇,以老北京的普通百姓作為描寫對象,諸如煙壺藝人、破落旗人、鼓書藝人、三輪車夫、工匠藝人和市井商人等,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節奏,來反映出他們的沉重和艱辛、情趣愛好和滋味。這幾部戲極具京都市民的生活色彩,帶著獨特的京城風韻。通過對聶小軒、樂徐氏等城市平民形象的塑造,突出地表現出一種重藝更重德的民族傳統和不屈的愛國精神。作品對這些市民的世俗化描寫,使觀眾從這些市民形象身上感受到濃厚的曆史文化風韻,在欣賞跌宕起伏的情節的同時,產生強烈的共鳴。
對於話劇創作來說,盡管存在“好作品不多,觀眾減少,話劇隊伍有流失現象,話劇工作者士氣不高”等現象,但仍然出現了如《地質師》(楊利民編劇)、《商鞅》(姚遠編劇)、《虎踞鍾山》(邵鈞林、嵇道青編劇)等較優秀的劇作。尤其是獲1997年首屆“曹禺戲劇獎”的《虎踞鍾山》,是近幾年來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劇本成功地塑造了為我軍現代化建設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的劉伯承元帥的藝術形象,謳歌了他從戰場年代走進和平年代,以新的現代軍事觀念,以及高科技武裝人民軍隊,使之走向現代化所作出的卓越貢獻。全劇結構嚴謹流暢,戲劇衝突尖銳跌宕,情節細膩感人,延續與發展了對於話劇的藝術觀念、方法、形式的探索與追求。這一時期,受人們歡迎的作品主要是通過曆史反思人生、揭示廣闊社會生活麵的話劇創作。例如《歲月風景》、《世紀彩虹》、《秦淮人家》、《風月無邊》、《天下第一樓》等都是這樣的戲,它們把視野探向曆史縱深,探向人物心靈發展變化的較長曆程。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樓》頗具《茶館》遺風,稱得上是當代京味兒話劇的力作。劇本以傳統的寫實風格描繪了清末民初北京“福聚德”烤鴨店的一段興衰史,生動再現了本世紀20年代“故都”的風物與民俗民情,它的獨到之處在於通過對美食文化的描寫,寫出了人生百態以及人們文化心理的變化,使劇本富有曆史感和現實感。而姚遠編劇、陳薪伊導演的話劇《商鞅》,在意蘊發掘與舞台形式感方麵都有突出的,其主體造型凝重、冷酷而猙獰,效果撼人心魄。
此外,反腐倡廉題材的戲劇也納入了觀眾的視野中,如話劇《浪淘碧海》、呂劇《碧水長流》、閩劇《蘭花賦》、越劇《日落日出》等。
現代戲曲表演在進入90年代以後也日趨成熟,在理論上,以傳統的表演藝術與美學精神為基礎,在形式上又不拘泥於傳統規範,他們追求唱腔的戲歌化、表演的舞蹈化、舞台的物質化,顯示出了盎然的生機。如嶽美緹、尚長榮、梁偉平、茅威濤分別在昆劇《司馬相如》、京劇《曹操與楊修》、淮劇《金龍與蜉蝣》、越劇《茅威濤個人專場》中的表演狀態的追求,沒有局限於他們各自所依托的那一劇種表演藝術的傳統,而是形成了一種與現代劇場、現代觀眾真正構成和諧,形成交流的現代戲曲表演品格。此外,新戲《孔乙己》、《卓梅與阿羅》、《西楚霸王》等都呈現出這一特征。有的戲劇則通過舞台造型構成雕塑感,從而傳達出一種意境和神韻,如黃梅戲《徽州女人》和馬蘭、餘秋雨夫妻合作的《秋千架》。
總的來說,90年代的戲劇在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的影響下慢慢發展,走向雅俗共賞的審美層麵,既給人以心靈的啟迪和震撼,又帶來愉悅的審美休閑。這不僅是文學內部規律發展使然,也是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
趨世俗熱是90年代最受人矚目的戲劇文化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時期的戲劇生產指向於兩極:消費與審美。它一方麵直接介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反映現實生活並同時供人作娛樂消遣;另一方麵,又以藝術的方式,超越具體的生活,賦予人以審美的意趣。這一極端現象反映了為了滿足觀眾的休閑娛樂需求,戲劇創作走向日常生活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