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九十年代文學(10)(1 / 2)

趨世俗熱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文化症候,揭示出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的一種極為重要的心態:那便是在一個漸趨多元的時代,人們對主流文化的解釋。在實用主義、商業大潮和消費主義衝擊,趨世俗獨不可避免地成為時尚的象征,它滲入抑或同化著各式戲劇話語及表現。即便是主流戲劇話語(嚴肅的、主旋律戲劇),也一改以往的肅穆被通俗話語所置換。話劇《徐洪剛》,依據解放軍戰士徐洪剛勇鬥歹徒的真人真事創作而成,以旨在重樹英雄主義的旗幟而歸並於主旋律戲劇類型。劇作者努力突破以往塑造英雄的框範,通過平凡真實的生活語言塑造英雄,顯得真實感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於戲劇語言的趨世俗性,人們常常會產生誤解,認為隻要注重媚俗,就是趨於世俗性,而真正意義上的趨俗化話語,可以在兩個層麵上體現它的價值。其一是題材、內容的通俗話語展示,其二是傳媒形式的俗語化表現。綜觀九十年代的戲劇創作,更多的以市民生活和愛情、婚姻、家庭為題材,作品內容趨向於通俗化。如《熱線電話》、《同船過渡》、《樓上的瑪金》、《上海往事》、《白玫瑰》、《白雪花》、《情感操練》、《午夜心情》、《午夜的探戈》、《靈魂出竅》、《離婚了,就別再來找我》等,這些作品往往通過描述一個感人的故事,來反映某種人生感悟,使主流話語與世俗話語自然合拍。比如《熱線電話》,就是借用當今傳播媒介中流行“熱線電話”的時尚,描寫在經濟大潮衝擊下一對青年男女的戀愛糾葛和一對已婚中年知識分子出現的感情危機。本來是擔當給熱心聽眾指點迷津的“熱線電話”節目主持人,自己卻陷入了情感危機的漩渦,反過來需要聽眾來給以勸慰和鼓勵。情節頗具戲劇性,題材新穎,同時富有時代感。《同船過渡》講述了一個使人感到平易親切的故事,成功地刻畫了一位溫良、寬厚、真摯、樸實的具有豐富人生閱曆和渴望在晚年獲得人生溫暖的普普通通的老船長形象。這類戲劇,來源於普通老百姓對於娛樂性、休閑性文化藝術的強烈需求,充分顯示了90年代戲劇越來越生活化、世俗化、通俗化的傾向,並以其漸趨成熟的形態占據新的舞台空間。

90年代戲劇向世俗化消費轉型表現在:對戲劇傳統的顛覆、褻瀆以及鋪天蓋地的商業包裝、製作和文化宣傳。采用不同形式,對戲劇加以包裝成為90年代戲劇的主要潮流。喜劇大師哥爾多尼的經典作品《老頑固》推出明星演員陣容,引起轟動效應,而淮劇《金龍與蜉蝣》則以現代審美意識包裝戲劇,借助參與劇情的現代燈光技術、現代氣息的舞蹈造型,營造嶄新的戲劇氣氛,使得淮劇《金龍與蜉蝣》成為都市新戲曲的典型。應該說,藝術包裝雖然未曾完全脫離它的包裝的商業性,但卻體現了一種在嚴肅藝術精神氛圍中的藝術的創作設想和經營方式。由林兆華導演的、中央實驗話劇院演出的世界經典哲理名劇《浮士德》,采用高層次的包裝手法,不僅增添了震耳欲聾的搖滾音樂,而且還有用無線電遙控的飛艇在觀眾頭上遊,像垃圾車般的改裝吉普車在舞台上行駛,甚至建築工地上的吊架也聳立於舞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上演的《蝴蝶夢》,不僅情節事件被遊戲化了,而且許多台詞和演員表演也充滿了調侃意味。這樣的藝術處理,都是本著把深沉的哲理思考,盡可能地消解在輕鬆愉悅之中的善良願望。孟京輝執導的、中央實驗話劇院演出的《思凡》,被公認是成功的探索性作品。它根據古典戲曲劇目《思凡·雙下山》與意大利薄伽丘的小說《十日談》改編而成:先寫小尼姑下山遇小和尚,二人相愛分手。再說《十日談》中的兩則故事,某男青年到一旅店借宿,陰差陽錯與店主女兒偷情相愛;一馬夫陰差陽錯地爬上了王後的臥榻……最後,小尼姑與小和尚如願以償喜結良緣。全劇布景甚少,道具基本沒有,充滿想象的表演和演員的自由發揮,使舞台表現呈現出鮮明的實驗性。但在輕鬆滑稽和遊戲調笑之中,卻是人的“凡心”或愛情甚至性壓抑的直白宣泄。《思凡》的探索性僅限於舞台表現手段,而無論表現手段的意味還是整台演出效果卻更加通俗更加直接。

包裝戲劇作為一個嶄新的話題,它借助並動用一切大眾傳播媒體,使當代戲劇衝出困境,走向輝煌,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戲劇文化事業的發展。

90年代的報告文學

與80年代報告文學的轟轟烈烈相比,90年代的報告文學蕭條、落寞,給人一種“窮在鬧市無人問”的感覺。

在20世紀報告文學發展的整體格局中,80年代是報告文學的鼎盛時期。文學史演進的軌跡往往呈曲線狀。批評家認為報告文學已經陷入了“困境”。指認這一景況的證據之一,就是報告文學已不再如80年代那般轟動:“若翻翻全國所有的文學期刊,你就會發現,竟然沒有一篇在全國有影響的報告文學,即使個別在一定範圍內有些影響,但是這種影響若與80年代相比,簡直不能同日而語”。但也有不少對90年代報告文學作肯定性的評價。

秦晉認為“90年代的報告文學在認識和反映世界方麵,在思維的敘述方麵,都顯得更成熟了”。90年代的報告文學作家“他們在對前一段報告文學承襲與批判中開始顯示自己的總體風格,體現了中國90年代文學新觀念和創作思維的新方式”。首屆(1995~1996)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獲獎的作品有《錦州之戀》(邢軍紀、曹岩)、《黃河大移民》(冷夢)、《溫故戊戌年》(張建偉)、《淮河的警告》(陳桂棣)、《敦煌之戀》(王家達)、《走出地球村》(李鳴生)等15部,高居各單項獎的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