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蔡京、童貫、李彥、梁師成得到了應有的下場,朱勔和蔡京的兩個兒子蔡攸、蔡翛也都在流放地被斬。而蔡絛,是在流放邵州,遷白州時病死的。
蔡京等奸臣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後,宋國軍民空前地振奮。大將折彥直統帥十二萬將士,死守黃河岸邊。
大將折彥直乃折可求的長子。從唐代初年至北宋末年,折家數百年間,保家衛國,“內屏中國,外攘夷狄”,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折可求曾隨童貫征方臘,遷武節大夫,以擒宋江功遷武功大夫,官至靖康軍節度使。金刀令婆無佞侯折賽花(《楊家將》中為佘賽花,即佘太君)便是折家的女中魁首。
宋軍與金人浴血奮戰,卻不料知河陽燕瑛、西京留守王襄棄城逃遁。宋兵頓時喪失士氣,不少人紛紛夜遁,不幾日,金人渡過黃河,折彥質十二萬駐守大軍,“決堤”,金兵劍弩直指京師。
各地勤王之師已經集結在汴梁城外,其中大將姚平仲忠心耿耿,誓死要保衛京師。
姚平仲是姚古的侄子,其族上世代擔任西部邊境的大將。姚平仲從小成了孤兒,被姚古收為養子。從十八歲開始,他就在西部邊境上屢次與西夏人作戰。臧底河一役,姚平仲奮勇殺敵,令西夏人聞風喪膽。當時,童貫曾親自召見他,姚平仲為人狂傲,進了童貫的大帳後卓然而立。童貫有些不悅,問道:“你就是姚平仲姚將軍嗎?”
“不錯,正是本將。”姚平仲一張紫臉上淡淡的,並無一般人見了上司恭恭敬敬的神色。大將劉延慶道:“姚將軍,這位是童大人,咱們的統帥。”
劉延慶的意思是想提醒姚平仲,要知道上下有別,誰知,姚平仲淡淡地說:“我知道,是童公公。”
童貫雖然並不討厭別人喊他童公公,但是姚平仲的語氣裏透出的是一種諷刺意味。童貫當時正在四處籠絡人心,所以,縱使怒到極點,也保持著一定的風度。
劉延慶走到姚平仲身邊,低聲道:“姚將軍,身為軍人,要有禮節。”姚平仲這才衝著童貫抱抱拳,道:“末將姚平仲見過童大人。”童貫擺擺手,起身相迎,笑道:“久聞姚家世代英武,今日見了姚將軍,果然有昔日關羽關雲長之雄姿。”童貫本是讚譽他一句,姚平仲卻不領他的情,道:“童大人,關公是關公,末將是末將,請不要把他拿來和末將相比,末將還不想走麥城呢。”
童貫語塞,一時不知該如何與這個性格另類的年輕人交流,之後,童貫很少重用姚平仲,即使重用也無重賞,顯然,童貫是惱他目中無人,對自己無禮。對外,童貫傳出話來,說擔心姚平仲狂妄自大,哪一天走了麥城。
童貫雖非預言家,但是,看人還是很準的。姚平仲不可重用,否則,總有一天,他會走上麥城。
而這一天,終於到了。
為了抵抗金人,欽宗起用老將種師道,封其為檢校少保、靜難軍節度使、京畿河北製置使。種師道年近七旬,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在路過武安軍時,想起西部名將姚平仲來。姚家和種家在西部同樣有威名,種師道雖然知道童貫不肯重用姚平仲的往事,但他認為那時姚平仲年輕,經過了十幾年的錘煉,姚平仲該成熟了吧。因此,種師道親自去見時任承宣使的姚平仲。姚平仲聽說要趕往京師護駕衛國,馬上拍著胸膛說:“既然老將軍有令,本將豈能不從,咱們這就走,不把金人趕出宋境去,我姚平仲決不撤回防地。
兩位將軍來到汴梁,受到了欽宗的隆重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