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美國“黃金時代”的田園牧歌
作者:馬克·吐溫
國別:美國
入選理由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湯姆·索亞曆險記》是馬克·吐溫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最偉大的兒童文學作品之一。它一直受到世界許多國家的讀者,尤其是少年讀者的喜愛。
背景搜索
馬克·吐溫(1835-1910年),美國著名作家。本名塞繆爾·朗赫恩·克萊門斯。
12歲時,吐溫的父親病故,他開始走上社會,先後當過印刷廠學徒、排字工人和水手領船員。內戰爆發後,吐溫參加了南軍,後又夢想采掘銀礦發財,但都沒有成功。自1863年開始,以“馬克·吐溫”為筆名發表幽默小品。“馬克·吐溫”一詞取自水手的行話“十二英尺”,意思是水的深度足以使航船順利通過。
馬克·吐溫小時候家住在密西西比河岸,常有輪船往來,水手、輪船和密西西比河就成為他筆下常見的題材。1864年,馬克·吐溫根據一則傳說寫成了《跳蛙》,一舉成名。馬克·吐溫的創作自南北戰爭開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60年代至70年代前半期);中期(70年代後半期至90年代);後期(90年代末至20世紀初)。馬克·吐溫開始創作時,正是美國浪漫主義文學向現實主義文學過渡時期,美國大多數地方都廢除了奴隸製,作家們多受民主思想的影響,對前途充滿信心。因此,這時期吐溫的作品充滿詼諧幽默和樂觀向上的精神。1867年,他隨旅行團出遊歐洲,回國後寫了一篇《傻子出國旅行記》,譏諷異國文化。《競選州長》(1870)是馬克·吐溫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從“民主選舉”和“言論自由”兩個方麵諷刺美國的政治生活。同年,馬克·吐溫寫成《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4年和1876年又創作了《鍍金時代》和《湯姆·索亞曆險記》。
19世紀80年代後期,美國社會矛盾日漸激化,馬克·吐溫的創作也進入成熟階段,作品基調也轉向辛辣的諷刺和批判。這一時期他的主要作品有《王子與貧兒》(1881年)、《密西西比河上》(1883年)、《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1884年)、《在亞瑟王朝廷裏的康涅狄格州的美國人》(1889年)等優秀作品。
19世紀末,美國進入帝國主義時期,馬克·吐溫雖收入不少,但不善經營,經濟狀況每況愈下,被迫到處演講維持生計。到各地演講途中,他目睹了英國殖民地的種種罪惡,寫成了散文隨筆集《赤道旅行記》(1897年)、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899年)等作品。馬克·吐溫晚年創作了《給坐在黑暗中的人》(1901年)等政論文章,表達了鮮明的反帝立場。馬克·吐溫的夫人和兩個女兒相繼亡故後,他心灰意冷,於1910年故去。
作品快讀
在美國西部的聖彼得堡鎮,湯姆·索亞和包莉姨媽住在一起。湯姆淘氣貪玩,一有機會就逃學,到外麵遊泳或打鬧,讓包莉姨媽好不操心。
星期六早晨到了,夏天的世界處處鮮亮清新,蓬蓬勃勃充滿了生機,湯姆提著一桶石灰水,拿著一把長柄刷子,感到深深的憂慮。因為包莉姨媽罰他幹的活兒是把一大片籬笆刷白,可他不想幹。湯姆靈機一動,想出一個絕妙的主意。他拿起刷子,若無其事地幹起活來,待別的孩子被他吸引過來,湯姆更是成很喜歡幹這活的樣子,並聲稱“難道一個孩子天天有機會刷籬笆嗎?”,結果其他孩子對湯姆幹的活兒刮目相看,紛紛拿出東西跟他交換,為的就是也能像他一樣拿起刷子刷籬笆玩。到了下午過去一半的時候,湯姆已經從早上的一個窮小子成了腰纏萬貫的大富翁,籬笆也足足刷了三道石灰水。包莉姨媽看到湯姆把刷籬笆的活幹得如此漂亮,既驚詫又高興,她把湯姆拉到儲藏室裏,挑了個最好的蘋果遞給他,順便又給他上了一課,講了許多大道理,就在她用《聖經》裏一句十分貼切的話兒來結束訓話的時候,湯姆順手“撈了”一個炸麵包圈,接著蹦跳著出了門。
有一天半夜,他和好朋友哈克溜到墳場,想試驗一下死貓能不能治好瘊子,不料在暗中目擊了一場慘案:壞蛋伊江為報私仇,殺死了魯賓遜醫生,卻又嫁禍同伴老波特。第二天,執法官逮捕了波特。湯姆怕伊江報複,不敢告發,但良心的譴責讓他難以忍受,又加上與小女友貝奇“失戀”的痛苦,他下決心要到天南地北去遊蕩,逃脫家庭和學校裏死板的生活,永遠不回來。他與哈克和另一個少年喬埃結成“海盜幫”,偷了一隻小木筏,劃到離鎮三英裏遠的傑克遜島。他們在那裏過著愉快的露營生活。後來,喬埃想家了,他隻得回去。在星期天上午,正當教堂裏全體會眾為他們舉行喪禮、哭成一團時,這三個孩子打開教堂大門,以湯姆為首順著過道走來了。大家又驚又喜,悲慟的哭泣聲轉瞬之間變成洪亮的頌詩聲。湯姆覺得這是他有生以來最得意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