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魯賓遜漂流記(1)(1 / 3)

一曲原始積累時期資產者的頌歌

作者:笛福

國別:英國

入選理由

笛福被稱為“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為現實主義文學的進一步成熟奠定了基石。《魯賓遜漂流記》這是一部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的文學名著,至今一直是英美人必讀之書。

背景搜索

丹尼爾·笛福(1660-1731年),英國小說家。出生於倫敦。父親營屠宰業,信奉不同於國教的長老會。笛福原姓福,1703年後自稱笛福。他受過中等教育,但沒有受過大學古典文學教育。

他早年經營內衣、煙酒、羊毛織品、製磚業,曾到大陸各國經商。1685年參加蒙茅斯公爵領導反對天主教國王的叛亂;1688年荷蘭信奉新教的威廉率軍登陸英國,繼承英國王位,笛福參加了他的軍隊。1692年經商破產,負債達17000鎊,以後又屢屢失敗,因而不得不用各種方法謀生。他曾充當政府的秘密情報員,設計過各種開發事業,同時從事寫作。1698年他發表《論開發》,提倡築公路,辦銀行,立破產法,設瘋人院,辦水火保險,征所得稅,辦女學等。1701年他發表一首諷刺詩《真正英國人》,認為沒有純種的英國人,反對貴族天主教勢力,為外籍的信奉新教的威廉三世辯護。此詩連印9版。1702年發表政論《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用反諷手法,反對國教壓迫不同教派人士,文筆巧妙,開始竟未被人識破是反對國教。後被發覺,受到罰款和坐牢的懲罰,入獄6個月,枷示3次,卻被倫敦市民奉為英雄。在獄中他仿希臘詩人品達羅斯的頌歌體寫了一首《立枷頌》(1703年),諷刺法律不公。

笛福已近不惑之年才開始寫作小說。1719年第一部小說《魯賓遜漂流記》發表,大受歡迎。同年又出版了續篇。1720年又寫了《魯濱孫的沉思集》。此後,他寫了4部小說:《辛格爾頓船長》(1720年)、《摩爾·弗蘭德斯》、《傑克上校》(均1722)和《羅克薩娜》(1724年)。此外他還寫了若幹部傳記,如《聾啞卜人坎貝爾傳》(1720年)、《彼得大帝紀》(1723年);幾部國內外遊記,如《新環球遊記》(1724)、《羅伯茨船長四次旅行記》(1726年)、《不列顛全島紀遊》(1724-1727年,3卷,導遊性質)。他還有幾部關於經商的書,如《經商全書》(1726年)、《英國商業方略》(1728年)和《使倫敦成為世界最繁榮都市之道》(1728年)。他的《英國紳士全書》則在他死後於1890年刊印。

據說笛福曾與26家雜誌有聯係,有人稱他為“現代新聞報道之父”。他的作品,包括大量政論冊子,共達250種,無一不是投合資產階級發展的需要,寫城市中產階級感興趣和關心的問題。如《維爾夫人顯靈紀實》(1706年)對一個流行的鬼故事作了逼真的報道;《瘟疫年紀事》(1722年)寫1665年倫敦大瘟疫,把這場鼠疫的發生、傳播,它引起的恐怖和人心惶惶,以及死亡數字、逃疫的景況寫得如身臨其境。當時法國馬賽鼠疫流行,引起了人們的特別關注,笛福的作品滿足了市民對鼠疫的好奇心。

笛福的《魯賓遜漂流記》,是一部流傳很廣的代表作。1704年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在海上叛變,被拋到智利海外荒島,度過5年,最後得救,笛福受到這一事件的啟發,寫成此書。魯濱孫不聽父親勸戒,出海經商販賣黑奴,在海上遇難,流落荒島28年,在島上與自然鬥爭,收留了野人星期五,救了一艘叛變船隻的船長,回到英國,又去巴西經營種植園致富。此外還有續集。第二部寫他舊地重遊,以島的主人自居,開化島上居民,又視察巴西種植園,接著到世界各地冒險,包括中國和西伯利亞。第三部則是一部道德說教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