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京、筱綺譯,文化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妙語擷萃
一個人如果真的世事通明,就一定會認識到,真正的幸福不是被上帝從患難中拯救出來,而是從罪惡中拯救出來。
事理和經驗使我懂得,世間萬物,隻是有用處,才是最可寶貴的。任何東西,積攢多了,就應送給別人;我們能夠享用的,至多不過是我們能夠使用的部分,多了也沒有用。
我們一般凡人,不親自經曆更惡劣的環境,就永遠看不到自己原來所處環境的優越性;不落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就不懂得珍惜自己原來享受的一切。
延伸閱讀
鏈接一:英國的輝格黨和托利黨
輝格黨和托利黨是17世紀末在英國出現的兩個正在形成的政黨,當時,實際上它們還算不上是完全意義上的政黨。“輝格”一詞起源於蘇格蘭的蓋爾語,意為馬賊。“托利”一詞起源於愛爾蘭語,意為不法之徒。
1679年,當議會討論詹姆士公爵(即後來的詹姆士二世)是否有權繼承英國王位時,議員們展開了激烈爭論。讚成的人被對方稱為“托利”,反對的人則被對方稱為“輝格”。漸漸地,雙方各自都以此自稱。後來,雙方的觀點都發生了變化,輝格黨對君主的態度不再持完全的否定態度,因為“光榮革命”後英國君主的權力已經受到種種限製;托利黨也逐漸改變了堅決擁護專製君主製的立場,因為他們幾次恢複舊王朝的企圖都遭到了大多數人的反對而失敗。久而久之,國王發現,無論輝格黨或托利黨,當其中一個在議會中占多數時,就最好任命這個黨的成員為內閣大臣,內閣就不會和議會鬧矛盾。
18世紀上半期,輝格黨在政治上占優勢,是議會多數黨,故此,輝格黨執政近半個世紀。18世紀後半期,托利黨才得以執政。工業革命以後,兩黨的主張發生一些變化。大約19世紀30年代,托利黨改稱保守黨(也有人認為托利黨出現於19世紀60年代),輝格黨改稱自由黨。
而笛福在政治上是傾向於輝格黨的,並且曾在1704年他為輝格黨魁哈利辦了《評論》雜誌。
鏈接二:《魯濱孫漂流記》的流傳情況
這部小說自一問世即風靡全球並曆久不衰,在世界各地擁有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從初版以來,不斷再版,至今已出了幾百版,世界上有多少種文字,它幾乎就被譯成了多少種。據說,除了《聖經》之外,《魯濱孫漂流記》是再版最多的一本書。一九四七年,前蘇聯拍攝的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立體故事長片就是《魯濱孫漂流記》。該書在中國也是備受歡迎,早在1902年就被翻譯成中文以《絕島漂流記》為題出版了,這種極富冒險精神的傳奇故事深得中國讀者的喜愛。
鏈接三:水手傳奇造就了《魯濱孫漂流記》
《魯濱孫漂流記》是以一件真事為素材寫成的。200多年前,有一個蘇格人塞爾柯克在一艘英國海船上當水手。1704年9月的一天,塞爾柯克因為和船長發生衝突,被遺棄古拉丁美洲的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塞爾柯克心情很壞,但後來慢慢地習慣了。他捕山羊做食物,用木頭和羊皮蓋了兩間小房子,拿釘子做針,把破襪子拆開來做線,用來縫東西。他在荒島上生活兩年四個月,1709年2月12日,一位英國航海家把他救離了海島,塞爾柯克回到蘇格蘭後,經常在酒店裏向人們講述他不平凡的經曆。後來,笛福就根據這個故事寫成了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