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葉,由於歐洲新興思想的影響,現實主義文學開始在葡萄牙出現。被稱作“科英布拉派”或“七十年代派”的科英布拉大學的一批年輕的知識分子,是現實主義文學運動的中堅。他們與浪漫主義派作家展開了論戰,提出文學創作應如實反映社會現實以求改造社會的主張。其領袖人物安特羅·塔基尼奧·德·肯塔爾(1842~1891)受第一國際的影響,曾公開讚揚法國的巴黎公社,並積極參加葡萄牙工人運動。他於1865年發表的《良好的判斷和健康的趣味》是一篇出色的現實主義文學宣言。

葡萄牙現實主義文學最傑出的代表是著名小說家若澤·馬裏亞·埃薩·德·克羅茲(1845~1900)。他的代表作《阿馬羅神父的罪惡》(1876)和《堂兄巴濟利奧》(1878)等小說,都是葡萄牙社會的真實寫照。作者在小說的寫作技巧和新的文學語言使用方麵,作出了重大貢獻。文藝理論家若阿金·特奧菲洛·費爾南德斯·布拉加(1843~1924)曾參與肯塔爾與浪漫主義派作家之間的論戰,著有《葡萄牙文學中的新思想》(1892)等理論著作。吉列爾梅·德·阿澤維多(1839~1882)是繼肯塔爾之後重要的科英布拉派詩人。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阿比利奧·曼努埃爾·德·格拉·戎克羅(1850~1923)除抒情詩外,還寫了一些諷刺詩,如揭露社會道德敗壞的《若昂之死》(1874),抨擊僧侶階級的《埃特爾諾神父的晚年》(1885),以及批判宮廷的《祖國》等。科英布拉派詩人若澤·若阿金·塞薩裏奧·韋爾德(1855~1886)以善於運用通俗的語言,形象而準確地描繪裏斯本的日常生活而著稱,他的全部作品收集在他死後於1887年出版的《塞薩裏奧·韋爾德作品集》中。安東尼奧·杜阿爾特·戈梅斯·萊亞爾(1848~1921)也是這一時期的著名詩人,著有《反對基督》和《一個世界的末日》等詩集。

其他現實主義小說家還有弗朗西斯科·特謝拉·德·克羅斯(1849~1919),若澤·弗朗西斯科·特林達德·科埃略(1861~1908),以及若澤·瓦倫廷·菲亞洛·德·阿爾梅達(1857~1911)等。若澤·杜阿爾特·拉馬略·奧爾蒂岡(1836~1915)曾經參與反對科英布拉派的論戰,後來受到埃薩·德·克羅茲和特奧菲洛·布拉加等人的影響,轉而成為科英布拉派的重要成員,曾與他們二人共同主辦《投槍》雜誌,著有《荷蘭》(1883)等遊記作品。

這一時期較有影響的作家還有自然主義小說家阿貝爾·阿卡西奧·德·阿爾梅達·博特略(1856~1917),著名的詩人安東尼奧·坎迪多·貢薩爾韋斯·克雷斯波(1846~1883),安東尼奧·若阿金·德·卡斯特羅·費若(1862~1917)等。

近代西班牙文學

西班牙文學在18世紀完全仿效法國,以至於文學佳作寥寥無幾。

戲劇家尼古拉斯·費爾南德斯·德·莫拉廷(1737~1780)模仿法國劇作家寫了一些毫無生氣的悲劇。其子萊安德羅·費爾南德斯·德·莫拉廷(1760~1828)從莫裏哀的戲劇中尋求啟示,他寫的《新喜劇》是18世紀西班牙最好的劇作。

這個時期最傑出的詩人是胡安·梅倫德斯·巴爾德斯(1754~1817),盡管他以新古典主義風格寫作,但他實為西班牙浪漫主義詩歌的先驅。可以與他相提並論的,還有兩位寓言詩作家費利克斯·馬裏亞·德·薩馬涅戈(1745~1801)和托馬斯·德·伊裏亞特(1750~1791)。

18世紀西班牙文學的另一個特點是追求理性,熱衷於說教,所以哲理著作和文學評論很多。

散文作家費伊霍·蒙特內格羅神父(1676~1764)著有論文集《總評之場地》8卷、《學術與獵奇書簡》5卷,鼓吹革新,維護理性,對宗教迷信、教育腐敗等社會問題提出批評。另一位散文家何塞·卡達爾索(1741~1782),模仿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劄》,寫了《摩洛哥人信劄》,以一種悲觀的情調對西班牙社會的各個方麵予以切中要害的批評。

傑出的政治活動家和教育家加斯帕爾·梅爾喬·德·霍維利亞諾斯(1744~1811)的詩歌創作,是西班牙詩歌從新古典主義過渡到浪漫主義的標誌,在19世紀初西班牙的抗法獨立戰爭中起了鼓舞作用。這種爭取國家獨立的愛國主義思想,後來在曼努埃爾·何塞·金塔納(1772~1857)的詩歌中有了更為充分的表現。

19世紀初的抗法獨立戰爭,推動了西班牙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但是1820至1823年間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被鎮壓,又使它受到了阻礙。直到30年代以後,流亡到歐洲各國的文化人士紛紛回國,帶回了歐洲浪漫主義的影響,才逐漸形成一股思潮。在戲劇方麵,是以弗朗西斯科·馬丁內斯·德·拉·羅薩(1787~1862)的《威尼斯的陰謀》開始的。1835年裏瓦斯公爵安赫爾·薩維德拉(1791~1865)的劇本《堂阿爾巴羅,又名命運的力量》上演,達到了高潮。其他浪漫主義戲劇有安東尼奧·加西亞·古鐵雷斯(1812~1884)的以反封建為主題的《行吟詩人》和胡安·歐亨尼奧·阿爾森布斯(1806~1880)的譴責宗教裁判所的《堂娜門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