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中葉出現了反對法國古典主義和啟蒙思潮的舊浪漫主義,主要代表有圖裏爾德(1759~1808),他在詩歌《激情》中闡明了他的舊浪漫主義的美學和哲學綱領。在與謝爾格倫和萊奧波爾德的論戰中,他發表了《對批評家的批評》,強調一個有作為的詩人無須拘泥於已有的形式和原則,應該創造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李德奈爾(1757~1793)早年著有悲劇《艾裏克十四世》,用亞曆山大詩體寫成,破除了“三一律”的陳規。其他作品有歌劇《美狄亞》、《女伯爵斯帕斯塔拉之死》等。

18世紀末,在德國哲學、社會學和文學的影響下,瑞典出現了新浪漫主義。第一批新浪漫主義者是畢業於烏普薩拉大學的幾個年輕知識分子。19世紀新浪漫主義文學團體“曙光同盟”發行雜誌《晨星》,因此這一文學團體被稱為“晨星派”,又稱“新派”。這個時期還出現了“哥特同盟”,主要研究古代,提倡發揚古代哥特人的自由精神、大丈夫氣概和堅強不屈的性格。著名文學家泰格奈爾(1782~1846)和耶伊爾(1783~1847)是主要成員。“哥特同盟”又稱“舊派”。

1810至1820年是瑞典文學史上的重要時期,有5位著名詩人:斯塔格奈利烏斯(1793~1823)、阿特博姆(1790~1855)、瓦林(1779~1839)、泰格奈爾和耶伊爾。阿特博姆的童話劇《極樂島》(1824~1827)和泰格奈爾於20年代寫的愛情故事《弗裏蒂奧夫薩迦》被認為是浪漫主義時期的兩部巨著。19世紀20年代,新聞界出現了以《百眼神》報為代表的自由主義的反對派,反對政治上保守的浪漫主義者。1830年“七月革命”以後,反對派有了自己強大的喉舌——希爾塔(1801~1872)辦的《晚報》。1840年耶伊爾擺脫了保守主義,在國會裏對當時提出的社會、政治和宗教等問題采取自由主義的立場。這時,阿爾姆克維斯特(1793~1866)到《晚報》任職,發表《這樣也可以》。這篇小說有比較鮮明的現實主義色彩。雷德貝裏(1828~1895)是19世紀50年代瑞典最富於自由主義特色的作家,他的曆史小說(如《波羅的海上的海盜》、《最後一個雅典人》等)都影射當時的一些社會傾向。他的代表作是《森古雅拉》。1860年幾位年輕的詩人在烏普薩拉大學建立“未名社”,主要成員有維爾森(1842~1912)和斯諾伊爾斯基(1841~1903)。從1880年開始,維爾森作為瑞典文學院的秘書成了保守派的主要批評家。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馬克思主義開始與瑞典的工人運動相結合。1878年的經濟危機使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者的生活狀況更加惡化。這時,斯特林堡發表了長篇小說《紅房間》(1879),抨擊了腐敗的政府官吏、投機商和資產階級,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勞動者的生活狀況。這部作品被看作是瑞典文學領域裏自然主義風格的發端。他的作品如《瑞典的命運和冒險》、《結婚集》、自傳體小說《女仆的兒子》和描寫群島生活的小說《海姆斯島上的居民》,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和人民的思想及要求。1872年他發表了哲理性劇本《奧洛夫老師》,以後又陸續發表了自然主義的劇作《父親》、《朱麗小姐》等。在《一出夢的戲劇》和《鬼魂奏鳴曲》中,他大膽使用象征性的語言和新的舞台設計,對於印象主義戲劇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屬於自然主義風格的作家還有貝奈迪克特鬆(1850~1888)和列夫列爾·埃德格倫(1849~1892)。“青年瑞典”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是耶伊爾斯塔姆(1858~1909)。他早期的作品描寫了“陰冷的天氣”和“貧窮的人民”,後期的幾部作品則主要是以罪犯和自己的童年生活為題材。

近代芬蘭文學

芬蘭文學到17世紀時才逐漸改變了文學從屬於宗教的狀況,抒情詩成為流行的創作體裁。18世紀的芬蘭文學主要活動是收集、研究並出版歌謠和傳說。

19世紀初期,傑出的民歌古詩搜集家和研究家埃利阿斯·蘭羅特(1802~1884)在“星期六學會”和“芬蘭文學社”的支持下,經過10多年的努力,於1835年將民間傳說、神話和歌謠編成一部長達1.2萬行的民族史詩《卡勒瓦拉》,蘭羅特被稱為“芬蘭的荷馬”。

與蘭羅特同時還有瑞典語作家約翰·路德維格·魯內貝格(1804~1877),他受到“星期六學會”愛國思潮的熏陶,又因當過鄉村教員,創作了不少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詩篇。他的處女作《麋鹿獵者》(1832)描繪了農民淳樸的性格和高尚的品質。1846年他創作的《我們的國土》,是長詩《軍旗手斯托爾的故事》中的一篇,詩中再現了1808至1809年俄國瑞典戰爭給芬蘭帶來的苦難,深沉悲壯而又慷慨激昂,1848年譜曲後,在群眾中廣為流傳,芬蘭獨立後即被定為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