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廢權運動中和南北戰爭爆發前後,幾乎與廢奴文學同時,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也開始產生。美國最先提倡現實主義文學的是豪威爾斯(1837~1920),他主要的作品有長篇小說《現代婚姻》(1882年)和代表作《賽拉斯·拉帕姆的發跡》(1885年)等。但豪威爾斯的作品揭露社會矛盾不深,對資本主義持溫和態度。
美國現實主義文學早期的傑出代表是馬克·吐溫。與豪威爾斯以“微笑”看待社會不同,馬克·吐溫對資本主義現實報以“譏笑”,不斷揭露社會矛盾。此外,與豪威爾斯傾向上接近的作家還有詹姆斯(1843~1916)和華頓(1862~1937)。前者是西方現代心理分析小說的開創者之一。
南北戰爭後,美國資本主義迅猛發展,到1894年,美國工業生產總值由1860年的世界第4位躍居到世界第1位。同時,隨著資本輸出,美國開始進行對外掠奪和擴張;隨著資本的集中、壟斷和無產階級的貧困化,廣大人民對美國的“民主”社會產生了懷疑和失望,新的社會矛盾不斷出現和加深,美國文學也感應著社會的變化而進入新階段。為資產階級反對封建蓄奴製及民主自由理想所鼓舞的戰前文學,發展為理想幻滅和對社會矛盾的揭露和認識加深的戰後文學。
到19世紀80、90年代,批判現實主義發展為主流並進入深化階段。這時出現了一批用批判眼光看待現實,從不同角度揭露社會矛盾的現實主義作家,其中成就最大的作家是歐·亨利。加蘭(1860~1940)以反映邊疆農村矛盾著稱,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大路》(1891年)、長篇小說《荷蘭人山穀裏的玫瑰》(1898年)及自傳體小說《中部邊地農家子》(1917年)。
諾裏斯(1870~1902)的作品更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侵入農村後的矛盾。代表作是長篇小說三部曲《小麥史詩》,但隻完成了二部就去世。這二部是描寫農場主同資本家的矛盾的《鱆魚》(1909年)和反映販賣小麥的投機商人的活動的《深淵》(1903年)。但《深淵》由於過多地插入多角戀愛描寫,揭露資本家的罪惡,因此成就不大。
克萊恩(1871~1900)的作品以反映城市貧民生活和戰爭題材為主,著名的有長篇《妓女瑪琪》(1893年)和《紅色英勇勳章》(1895年)。
19世紀9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現實主義文學進入成熟階段並達到了高潮。這一階段的文學主要反映美國人民與壟斷資產階級的矛盾,同時廣泛地觸及這種矛盾製約下的社會生活。這一階段著名作家有傑克·倫敦(1876~1916)和黑人作家鄧巴(1872~1906)以及小說家安德生(1876~1941),而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則以德萊塞(1871~1945)為標誌。
由於曆史條件的不同,美國現實主義文學比西歐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大約晚了半個世紀,但從最後結果來看,它的發展水平趕上了西歐。這大概與美國沒有中世紀史,受封建和宗教的羈絆較少有關。
近代加拿大文學
近百年來,大量英、法移民湧入加拿大,他們保持各自的語言與風俗習慣。因而加拿大文學主要由法語文學和英語文學兩部分組成。
法語文學
1763年英法之戰後巴黎條約規定新法蘭西劃歸英國管轄,法籍移民留在北美土地上的是6萬多名沒有能力漂洋過海的貧困的墾殖者、士兵以及部分教士。為了抵製盎格魯—撒克遜文化,他們於1764年在魁北克創辦用英法兩種語言出版的《魁北克文學報》(1764~1874),後來又用法語出版《蒙特利爾報》(1778)和《加拿大人報》(1806~1893),後者以堅決反英著稱。
在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中,特別是1837至1838年的武裝暴動前後,湧現了一批政論文作者和政治演說家,著名的有路易·約瑟夫·帕皮諾(1786~1871)、路易·伊波利特·拉封丹(1807~1864)和埃蒂納·帕朗(1802~1874)。19世紀30年代出版的米歇爾·比博的《書簡詩、諷刺詩、歌曲、短詩及其他》(1830)和小歐貝爾·德·加斯佩的《探寶者或一本書的影響》(1837)是法語文學中最初的詩集和小說。
在英國人占領魁北克的大約100年間,法裔居民依靠天主教作為精神支柱維持著彼此之間的聯係,繼續使用法語;同時教會以教理問答、聖徒傳記等宗教故事作為文化教育的中心內容,阻礙世俗文學,特別是小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