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斯特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年華流逝,社會日漸凋敝,人們要衰老死亡,一切物質的東西都要被時間銷蝕,失去光澤,最後煙消雲散。隻有感覺到了的、經曆過的東西才是真正的存在,人世間“真正的樂園是已經失去的樂園”。那種由人的心靈感受到了的東西,它們或者被感受清醒的意識暫時遺忘,沉澱在人的意識的底層;或者被現在的其他感受所覆蓋,一時得不到表露的機會。但它們不會在曆史長河中消失,有朝一日在某種外界感受的激發下,它們會蘇醒過來,會從意識的深處,從意識與無意識的交界處浮現,上升到清醒意識的表層。此時此刻,這個感受到了的外部世界又重新複活起來。而藝術創作就是把人的心靈感受到的東西作為原料進行再創造,“真正的生活,最終被發現和理解的生活,因而也是真正經曆過的唯一的生活,這就是文學”。“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毫無意義的東西,隻要被感受到,得到再創造,就再也不是微不足道的了。就成為整個生命,成為藝術”。
因此,文學作品能夠免受時間的侵蝕,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同時也隻有在藝術創作中,往昔度過的空虛、痛苦的時日才會產生新的意義,發出新的光彩。這就是《追憶逝水年華》的主題思想,它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學與直覺主義是一致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是根據柏格森的哲學思想創作出來的。
在普魯斯特看來,隻有通過回憶,通過對過去的感性經驗進行再創造,生活才有真正的意義,人才有存在的價值。這反映了西方現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普遍的心理狀態。他們在理想、信念與社會現實的尖銳矛盾麵前,既不滿現實的醜惡,又找不到改革現實的正確途徑,於是,他們回避現實世界,一頭躲到主觀世界裏麵去,用回憶過去來代替眼前的現實,用內心感受來代替實際行動,這當然不是幹預生活的積極態度,他們的世界觀也是唯心的。普魯斯特就是西方現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一個典型代表。
然而,他以《追憶逝水年華》這部作品改變了對小說的傳統觀念,革新了小說的題材和寫作技巧,開辟了歐美當代小說創作的新篇章。尤其是他重視對人的心理分析,善於表現人的內心世界的潛意識活動,這對後來的西方文學影響很大。
普魯斯特嶄新的小說藝術在他生前並沒有十分引人注意,大約在他死後40年左右,也就是到了60年代,才越來越為西方世界所重視,被尊為現代小說的大師,這與意識流手法在60年代文學界的廣泛應用和受到高度重視是分不開的。
盡管在法國文學史上沒有用意識流這個名稱來評價普魯斯特的作品,但他的小說創作被譽為意識流小說的先驅則已成為西方文學界、學術界的定論。
母與子
《母與子》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長篇小說,又譯《欣悅的靈魂》。全書共分5卷,故事梗概如下:
安乃德在父親死後繼承了大筆遺產,本可以安閑度日,但她性格獨立不羈,酷愛自由,不願受這些東西的束縛。大學時代與意中人洛瑞訂婚,後主動毀約,但毀約之前又委身於洛瑞,私生子名叫瑪克。她不顧世俗的非難和冷落,深居簡出,一心撫養孩子,替她經管財務的公證人破產了,以至影響到她的家業,她突然變得一貧如洗。她帶著孩子自食其力,度日維艱。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安乃德從事反戰活動。兒子已長大成人,打算過獨立生活。她忍受著彷徨、迷惘、苦悶的歲月。後來受到工人活動家的影響,傾向於進步政治。瑪克跟一名俄國少女阿西婭結婚後,和她一道積極參加反戰運動,在一次鬥爭中打死一名特務,隻得偕家去意大利,後來不幸被法西斯褐衫黨暴徒用匕首刺死。安乃德和阿西婭悲痛欲絕。母親繼續兒子未竟的事業,直到生命盡頭。
作品表明羅曼·羅蘭已不僅局限於宣揚資產階級的博愛,社會的變革之路光靠愛是不能實現的,必須通過群眾鬥爭去推翻舊體製。同時說明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個人主義必須克服,而且隻有集體主義的道路,才能找到真正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