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華商企業的形成與發展(1 / 3)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華商。”海外華商經濟活動的起點多是小規模的商販活動和服務行業,在東南亞國家以經營日貨雜貨店為主,在歐、美、日等國家則以餐飲業為主。根據華商經濟活動的規模、特征,可以將華商企業的成長過程劃分為三個時期,第一階段是二戰前艱苦的創業階段,這是華商資本積累的時期,白手起家是這個時期華人商業活動的重要特點。第二階段是二戰後的發展階段,華商經濟的規模快速擴大,從商業向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發展,向集團化、多元化、國際化方向發展。第三階段是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的調整時期,經過金融危機的震蕩,華商企業在投資和經營管理等方麵都做了一定的調整,更重視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本章主要分析華商企業各個發展階段的背景、特點。

第一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創業階段

二戰前的華人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因此,本節主要討論東南亞地區華商企業的經濟活動。東南亞華僑最早出現的經濟活動主要是以勞工輸出、商品流通作為謀生手段的。從一無所有到站穩腳跟,東南亞華商企業的產生,經曆了漫長而艱辛的資本積累過程。

一、初期華僑移民特點

中國人移居海外的曆史已經有千餘年,不同曆史時期移民的動因、類型、規模有所不同。近代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國際移民潮發生在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之後。其有兩大主要特點。

(一)勞工輸出

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100餘年中,中國沿海省份勞動人民以及邊境地區的貧苦群眾,以空前的規模大量湧出國門謀生,這一時期出國的人數達1000多萬人,移民的目的地從亞洲一直到美洲、歐洲、澳洲、非洲,這一時期的移民奠定了現代華僑的基礎和規模。這一時期,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腐敗,戰爭頻繁,災荒不斷。另外,由於19世紀中葉以來,西方殖民者為了加快原始資本積累的過程,加緊開發他們在東南亞、美洲、非洲和澳洲的殖民地,也迫切需要中國廉價勞動力。在這種曆史條件下,中國沿海失業大軍湧向國外,有的以自由人身份出國,但大多是被脅迫出國的“豬仔”或“契約華工”。

(二)和平移民

近代出國的華僑,是中國國內自然經濟解體後產生的大量失業者,這些華僑往往身無分文出國謀生,而此時,資本主義國家及其殖民地需要廉價勞動力。華僑出國史表明,中國移民僅僅為了改善自身生活狀況,並沒有本國政府武力作後盾,對移入國沒有任何政治目的和動機,更沒有把本國的政治、經濟製度乃至宗教、文化強加於他人。華僑和平移民的特征決定了華僑在旅居國經濟活動的特征。華僑憑著自己的勤奮和努力,雖然不斷遭到外國殖民資本的排擠和壓迫,在夾縫中求生存,並得到逐步的發展,在墾殖荒地、零售商品、收購土特產、采金、伐木、種植橡膠、加工大米和輸出、製造輕工業品及城市服務等行業中,都占有較為鞏固的地位。經過長期的資本積累後,少數華僑資本還開始投資於銀行、信托、保險等金融業和新式輪船公司。

在中國近代海外移民的浪潮中,有一段時期特別值得關注,即20世紀20年代,中國移民95%以上都是到東南亞各個國家或地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東南亞地區曾出現了短暫的經濟景氣時期。由於西方殖民者的軍事、經濟擴張,對熱帶資源(例如橡膠、錫)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東南亞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對外貿易的擴大及各項建設事業的恢複,同時也促進了對廉價勞動力的極大需求。大量中國人湧向東南亞,也是在這一社會經濟背景下發生的。這些近代勞工到了殖民地後,經過幾十年的吃苦耐勞的生活,有些人在異國他鄉老去而一無所獲,也有不少人從勞工中分離出來,成為當地的零售商販,另有一些人則開辦了進出口貿易公司,將西方的工業品出售給當地各民族的消費者,或者收購當地的原料,銷往西方,成為殖民地國家工業經濟與所在國家或地區經濟的中介。經過長期的經營活動,海外華人的主要經濟活動逐漸集中到了商業方麵。19世紀以來,尤其是19世紀後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東南亞華商經濟活動,是以當地資源開發、城市建設為中心的華商生產活動和以國內外貿易為中心的流通活動,華商資本也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積累形成和逐漸發展的。

二、華人早期經濟活動的特點

東南亞華商企業的產生,經曆了漫長而艱辛的資本積累過程。東南亞華僑最早出現的商業活動是直接以流通作為利潤來源的,就其意義來說隻是資本的前期形態,或者說是前資本主義的資本。“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時期,東南亞華商企業的早期資本主要是通過從事外國公司的代理商或經紀商而逐步積累起來,或是由出身於契約勞工和自由移民的小商人、隨後成為中介商,積累資本後再投資工商業和種植園。19世紀下半期,部分華商已積累起一定資本,開始創辦經營工場手工業和小型工廠。20世紀初,東南亞地區首次出現了華人銀行和華人商會,這標誌著東南亞華人資本已經形成。”(汪慕恒:《東南亞華人企業集團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頁。)

在華人積累資本的漫長的經濟活動中,呈現了一些共同的特征,這些特征使華人的經濟在所在國家或地區經濟中別具一格。

(一)以商業為主

如上文所述,近代的華人勞工經過長期的經營活動,其主要經濟活動慢慢地集中到了商貿方麵。華商的活動(包括零售商、中介商、批發商)主要是將農民小生產者生產的原料、初級產品收購、運輸,然後售予加工廠或者進行出口;另外,來自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品和消費品也通過華商商業渠道,從港口貨倉的批發商手中,賒發給華僑零售商,繼而出售給當地各民族的消費者。因此,華商經營的進出口貿易公司,一方麵要與西方商人打交道;另一方麵,又要與掌握著原料等的那些中間商或小商人打交道,而這些中間商和小商人又大都是華人。華商正是作為各經濟部門的勞工和商業往來的“媒介”而發揮作用的。華商商業資本正是在這種長期的中介活動中積累起來的。

但是華人早期商業的經營形式卻顯示出種種脆弱性,“一方麵是華人經濟主要集中在中小商業,其資金規模小,積累時間長,抗風險能力弱,一遇社會騷亂便可能全線崩潰,破產中小商人頃刻便會成為無所依寄的難民。另一方麵,華人商業主要集中在與流通相關的行業和技術含量低的輕工業、小作坊工業,特別是在百貨批發、零售業、製衣業及餐飲服務業,華人幾乎占了最大的份額,但這些商業經濟部門的資本和技術程度很低,競爭力弱,經濟效益差,不利於華人經濟向高質量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經濟轉軌,其經濟素質本身的製約性也很大。”(單純:“試論海外華人經濟的曆史地位和發展趨向”,《汕頭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二)“三把刀”謀生

早期的華商經濟活動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以“三把刀”謀生,即開餐館(菜刀)、理發店(剃刀)和裁縫店(剪刀)。這些行業隻需要較少的本錢,因此,適合初來乍到的一窮二白的華僑。以“三把刀”在異國他鄉站穩腳跟,慢慢積累資本,機會成熟時或擴大規模,或改行換業,這樣的例子在華僑華人中比比皆是。

現為旅英華僑工商聯合會副會長的陳俊(劉桂山:“一把剪刀闖英倫:旅英華商企業家陳俊小記”,載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在1994年和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5歲和50歲生日時,兩次當選全英華僑華人慶祝國慶主委。在英國餐飲業,陳俊是一個較有名氣的實業家,在倫敦僑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而他自己的奮鬥曆程,更是許多海外華僑華人從艱難困苦中摸爬滾打,到站穩腳跟,繼而在外國社會和華僑華人界贏得榮譽和尊敬的一個縮影。陳俊1932年出生於中國江蘇揚州城外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小時候隻讀過兩年書,12歲隨親戚到上海謀生。幾年後,他輾轉到香港,並在那裏娶妻生子,後又從香港移民英國。陳俊說,剛到英國時,在人家的理發店打工,白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夜晚睡地鋪。語言不通,寸步難行。為了讓妻子兒女過上好日子,他一個便士一個便士地積攢辛苦錢。終於在1964年,他在唐人街開了一家自己的理發店,取名“中國理發公司”,並雇傭理發師傅一起舉業。憑著熟練的手藝和熱情的服務,生意十分紅火,不僅華僑華人顧客天天盈門,而且當地人也很喜歡到他的店裏理發。隨著資金的積累他又先後於1980年和1990年在唐人街和倫敦南部開設了兩家餐館,逐漸成為在英華人餐飲業中頗具實力的重要一員。

(三)白手起家

從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期這段期間,由於戰亂、天災、人口過剩、戰爭等因素,中國人生活得相當辛苦,不少人紛紛離鄉背井,到海外謀生圖存。這一群到海外求生的人,赤手空拳到異鄉打天下,從一無所有到成就事業,是每個遠渡重洋的人的夢想。在惡劣的環境下,所能依賴的,除了自己的雙手、智慧、金錢和同胞之間的團結力量外,便別無寄托了。共同的夢想與共同的生活經曆,使華人早期經商過程具備了一些共同的品格特征:刻苦耐勞、自力更生、勤儉致富。

現年56歲的林加者是法國華僑華人會主席(林俊俠:“醉心中法文化交流的僑領林加者”,《市場報》2004年2月20日。)。林加者的母親是法國人,父親是中國浙江溫州人,他出生在巴黎,在溫州長大。17歲時,一句法語不會說的林加者來到巴黎,白手起家闖事業。他當過小工,刷過盤子,送過外賣,開過餐館。林加者開創了中國人在法國“巡回送貨”的先河。所謂“巡回送貨”,就是林加者常年開著他那輛破舊的貨車沿法國各邊境省份巡回轉圈,以低廉的價格親自把貨送到客戶手上。這種經營方式薄利多銷,使客戶既省路費又免於長途奔波之苦,因此深受歡迎。在整整奔波了5年後,他又開了第二家批發商店,並成立了自己的服裝進出口貿易公司。

(四)自立門戶

剛踏入異鄉的華僑,會得到同鄉會或者親友的一些資助,接下來身在異鄉的華僑們就埋頭苦幹,存了點錢就尋求自立。一年到頭從不休息,成功的話,就成為批發商、貿易商,然後躋身於大實業家的行列。這一點與原住地的居民有很大的不同,原住地的居民大都是薪水階層,其接受教育的目的在於畢業後能找到一個好的公司,好的單位,很少出來自立門戶。在第一代的華僑眼中,很少有“找工作”的觀念。華僑往往隻有“做生意”、“找生意做”的念頭。雖然華僑對教育的熱忱不亞於原住地的居民,但他們認為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技術和做生意的竅門,都是自己的財產,是為自立門戶而做的準備。

在泰國商界和華僑華人社會,提起劉暹有這個名字,幾乎無人不知(楊晴川:“從‘小夥計’到‘大老板’”,載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作為一位剛剛年過半百的華商企業家,他的事業如日中天:他經營著泰國唯一一家製作軍警徽章的出口企業、泰國最大的熱處理加工廠、泰國最大的文具批發企業、一家世界水準的高爾夫球場,以及其他十多家企業。但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多年前,這位“大老板”還隻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夥計”。劉暹有的成功完全是靠白手起家和艱苦創業。12歲時,由於父親早逝,家道中落,為了生計,劉暹有到曼穀唐人街一家經營學生皮帶的商店當學徒。做小夥計,受苦受累是常事,挨打挨罵也不少。數年後,他憑借著學到的技能和一些積蓄,創辦了自己的童子軍皮帶作坊。這年他才18歲。萬事開頭難。創業初期,資金不足,一切因陋就簡,從購買原材料到加工送貨全靠他一人操辦,因而第一年僅是慘淡經營。然而,劉暹有在對市場前景進行分析後認為,由於泰國童子軍組織當時正在大發展,而且本地製作童子軍皮帶的企業很少,因此隻要堅持下去,一定大有前途。果然,第二年訂單如雪片般飛至,幾乎令他難以招架。靠著準確的判斷和堅定的信心,年輕的劉暹有在競爭激烈的泰國商界掘到了第一桶金。

(五)依靠鄉幫組織

華僑是遷徙到他國的異族,與當地民族之間的風俗習慣有所不同,難免有所摩擦。為了抵抗各種迫害,他們團結起來,建立鄉幫組織,保護自己的生活地位。這一時期華僑華人的經濟活動具有明顯的地緣特征,華商資本與地方性幫派緊密結合,在新馬地區,福建幫、廣東幫、客家幫、潮州幫、海南幫五大幫派各自在不同行業中占據主導地位。福建幫大都來自沿海地區,善於交易,多從事貿易,也插手與這個行業關係密切的金融機構。廣東幫手藝頗佳,以銀樓業為主,旁及其他業務,如餐館、大飯店、戲院等。潮州幫以泰國為中心,大多從事米、新鮮食品及雜貨買賣和貿易。客家幫則以從事教師、律師、政治家、醫生、中醫者居多。海南幫在海外的華人約有200萬人,其中泰國100萬人,馬來西亞及新加坡30萬人,主要經營咖啡店與餐飲這一行業。

在東南亞的華僑史上,這一時期的一個重大事件是1906年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的創立。中華總商會以華僑社會最高領導機構的姿態出現,擔負團結、領導華僑社會,維護華僑社會的職責。上述的華人社區的五大幫派僑領均參加,它采取分幫選舉製度,因而能夠協調各幫之間的矛盾。另外,在處理華僑與當地政府之間的事務時,能夠以整體的形象出現,無疑增強了華僑社會的影響力。初到異地的華僑,往往借助華人社團的幫助,較快地獲得工作機會和基本的生活保障。

第二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發展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海外華人社會發生了急劇而深刻的變化,華商企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二戰前的華商資本在商業流通中獲得積累,二戰後華商轉而投資實業。華商經營的方式出現了多元化的特征,並開始跨國投資,創立了許多以家族經營為核心的跨國企業集團。

一、二戰後華人社會的主要變化

(一)海外華人人口激增

由於中國政局的動蕩,祖國大陸和港澳台地區的可變性大,人心不夠穩定;加上西方國家經濟、科技迅速發展,為吸引人力和資金而實施開放政策,大量華人移居海外,特別是出現了大量的新移民。據統計,海外華人移民從1946年的870萬人增加到1989年的2900萬人,43年增加了2030萬人,年均增長47.7萬人,海外華人社會發展進入高峰期(引自林其錟、呂良弼:《五緣文化概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頁。)。

(二)海外華人社會的分布和結構發生變化

這一時期華人移民出現了多元化的特征:一是出現了華人家庭移民,以前移民多為男子單身移民;二是以前華人移民多是中國沿海省份的人,二戰以後各地來的華人都有。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從中國內地移居海外的新移民大量湧現,另外香港、台灣地區的移民也加入了移民的行列;三是東南亞原是海外華僑傳統的聚居地,由於政治、經濟等原因,該地區的華人掀起再移民浪潮,使海外華人的分布麵擴大。這一時期北美、歐洲、中南美洲及澳大利亞、日本、南非等國家,也成為華僑華人大量聚居的國家;四是以往大部分是勞力的輸出,現在則出現了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移民,也出現了資本移民。

(三)海外華人社會形態發生變化

以東南亞華人社會為例,二戰結束後,由於國際政治形勢、各個國家或地區政策調整等方麵的原因,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東南亞各個國家或地區95%以上華僑加入居住國國籍,這種曆史性的變化標誌著原來以華僑為主體的中國僑民社會逐步轉變為以華裔公民為主體的社會,也同時意味著中國移民的後裔已經最終拋棄他們祖先的“葉落歸根”的傳統觀念,轉而接受“落地生根”,在居住國建立永久家園的觀念。

(四)華商網絡初步形成

華商經濟網絡成為華人經濟發展的特殊優勢。華商經濟網絡及其在全世界的擴展,主要以族群聯係和人際關係為基礎,通過對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種資源整合而形成。作為華商網絡形態之一的華商社團,日益呈現國際化、經濟化的發展趨勢。20世紀70年代以後,海外華人經濟活動迅速發展,華人社團組織也迅速增加,目前總數已發展到1萬個左右,其中工商社團有1000多個。這些遍布全球的華人社團,為所在地的華僑華人服務,通過它們不斷擴大華人族群與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人民的聯係,為世界華商經濟活動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