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 人血不是水(2 / 2)

書的主人公叫蔡智誠,出身於貴州殷實之家,抗戰後期參加國軍,當上一名空降兵,經曆了慘烈的鬆山戰役,獲得戰鬥勳章。後在國共內戰中,他又親曆豫東戰役和淮海戰役,九死一生,負傷被俘,逃脫後再被裹挾起義,直到1949年退役返回故鄉。書以“戰場上的蒲公英”為名,既是傘兵空降戰場時浪漫淒美的生動寫照,更寓意戰爭年代的普通軍人命運之飄零無助。

古今中外的軍事著作浩如煙海,優劣各異,但在敵我之分上麵,沒有含糊的,皆是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作者無論實寫或虛構,重點不外乎突出我方勇敢頑強和敵方的凶狠殘忍,撩撥讀者熱血沸騰或感慨流涕。然而此書在這一點卻給顛覆了!共產黨人反手寫國民黨,主視角出自戰爭中的敵軍官,敵人眼中的敵人才是神聖的我方。一個人物位置的調換,讀者找不著北了,敵我難辨,愛恨擰巴,情感無從代入,當敵我界線消失,戰場上的持槍者全是龍的傳人了,每一粒奪命的子彈都讓人戰栗,所有倒下的身影都讓人痛惜,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如今台海兩岸關係緩和,國共兩黨為民族的和平昌盛而開展第三次合作,撫今憶昔,再捧起這部書更讓人百感交加。

上世紀中葉的三年解放戰爭,是毛澤東作為軍事家的黃金時段,其規模最大的淮海戰役當屬解放軍之榮耀,也是粟裕將軍的驕傲,它以六十萬殲敵八十萬而彪炳史冊,一役決定江山易手。同時,它也是人類史上最大的內戰,同一民族,為鹿死誰手,兩黨擺開了百萬大軍。正如書中描述,雙方指揮官多是同學,士兵是同鄉,他們服裝相近,武器相仿,語言相通,臉龐相似,為相互區別,不約而同在手臂纏上白毛巾。他們中不乏同村、同宗,甚至是同胞兄弟,一母所生,血濃於水,卻切齒以對,拚得你死我活。

寒冬的徐州原野,皚皚白雪被熱血消融,遍地冤魂英魄,徘徊不去,他們都是春閨夢裏人,為何非要魚死網破!喪鍾又為誰而鳴?

該書之大手筆,不在於作者才華幾鬥,也不在其觀念的標新立異,更沒有驚世駭俗的爆料或揭示,其過人之處是作者對史實的嚴格把握。在黃曉峰看似輕鬆平和甚至語帶詼諧的文字中,讀者看到的是對戰爭場麵的工筆複製,是對軍旅生活的真切還原。在數十萬字的記述中,黃曉峰嚴謹仔細,不帶感情色彩,無論是戰役布局,戰鬥細節,無不謹慎下筆,從未想當然,更不大話欺人。一個日軍拉孟守備隊長之死,作者都要小心考證。

所謂真善美,真為之首,天地間大德曰真,一切事物不失其真才能至善,才是最美。惟有真實才最接近真理,最真實也就是最客觀的、最有生命力和最動人的,這就是該書的特質。它以求實出發,展現了一場不一樣的戰爭,這所謂不一樣,恰是戰爭的實況和本來麵目。

中華民族經曆的戰火最多,數千年內憂外患,深受戰爭之痛。但願天佑我中華,讓苦難的年代一去不返,讓中國在和平中崛起,和平中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