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其實是梅莫奈茲學派的猶太教一神論者,他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不是根據推理或猜測。而是完全根據對古代權威的理解。他相信天書並沒有為偽造的“三位一體”論提供證據,天神隻有上帝一個。但這是牛頓終身竭力隱瞞的可怕的秘密。
和開普勒一樣,他免不了要受到當時迷信思想的影響,他也與神秘主義交鋒過多次。事實上,牛頓思想的成熟主要歸因於理性主義與神秘主義的衝突。1663年,當20歲時,出於好奇,他在斯特布裏奇市集買了一本星占學的書,他想“看看書裏到底說些什麼”。當讀到書中談到的幻像時,他就讀不下去了,因為他對三角學一無所知。因此,他又買了一本三角學的書。但是沒多久,他發現自己不懂幾何學,結果又找了一本歐幾裏得著的《幾何原本》開始讀起來。兩年之後,他發明了微分學。
做學生的時候,牛頓就被光迷住了,被太陽吸引住了。他不顧危險,經常目不轉睛地看著鏡子裏太陽的映像:
幾小時之後我的雙眼無需望著任何明亮的東西,但是我還是看到太陽在我的麵前。我不敢寫字,也不敢看書,我把自己關在房間裏讓眼睛恢複過來,我整整三天呆在黑屋裏,想盡一切辦法轉移我對太陽的想象,因為一想到太陽,我立即就會看到它的圖像,雖然我是在黑暗裏。
1666年,牛頓23歲,在劍橋大學讀書。這時突然爆發了一場瘟疫,他隻好回到與世隔絕的老家伍爾斯索普村閑居,在那裏住了一年。他專心於發明微分學和積分學,對光的性質有重大發現,並為萬有引力理論打下了基礎。在物理學的曆史上,像這樣意義重大的一年,隻有1905年——愛因斯坦的“奇跡年”可以和它相比。當問他是怎樣獲得這些驚人的發現時,牛頓籠統地回答說:“通過思考。”他的成就就是如此之重大,以致他劍橋的老師文薩克·巴羅在這個年輕人回校五年之後辭去了數學教授的職位,讓他來接班。
牛頓45歲左右的時候,他的傭人是這樣描述他的:
我從來沒有看到他娛樂或消遣過,他既不乘車出去兜風,也不散步,不玩滾木球遊戲或做其他運動,以為凡是不用在學習上的時間都是浪費。他學習抓得很緊,很少離開自己的房間,除非是去講課……很少有人聽他的課,更少有人聽得懂,由於聽課的人少,他實際上經常是對著牆壁朗讀。
開普勒和牛頓的學生絕沒有想到他們的損失會有多大。
牛頓發現了慣性定律——運動著的物體在沒有外力作用的情況下繼續做直線運動。牛頓認為,如果沒有一種力量不斷改變月球的運動方向,使它的軌道成為近圓形,並把它往地球的方向上拉,那麼,月球就會沿著與軌道相切的方向直線飛離軌道。牛頓把這種力量叫做重力,並相信重力在遠距離起作用。雖然在地球和月球之間沒有什麼東西把它們聯係起來,但是地球卻不斷地把月球往我們這邊拉。牛頓應用開普勒第三定律,從數學的角度推斷引力的性質。他證明,將蘋果往地球上拉的力就是使月球沿著軌道運轉的力,也就是使當時剛發現的木星的衛星繞著那個遙遠的行星運轉的力。
自從開天辟地以來。物體都是往下掉的。人類有史以來都相信月亮繞著地球轉。牛頓首先發現上述這兩種現象都是由同一種力引起的,這就是“牛頓萬有引力”中“萬有”的含意所在。在宇宙中,這個引力定律到處都適用。
這是一個平方反比法則,即引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如果兩個運動物體之間的距離增加一倍,它們之間的引力則隻有原來的四分之一,如果它們之間的距離是原來的10倍,它們之間的引力就比原來的引力小了100倍(102=100)。顯然,引力必須在某種程度上是逆向的,即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減少。假如引力是正向的,即隨著距離的增加而增加,最遙遠的物體就會受到最大的引力。那麼我想,宇宙間的所有物質很快就會形成一個大宇宙團。不,引力一定要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減少。這就是為什麼彗星或行星在遠離太陽時轉得慢,在靠近太陽時轉得快的原因——離太陽越遠,它們所感受的引力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