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大昭寺的曆史訴說(2)(2 / 3)

現在在大昭寺主殿的南牆角,還可能看到一個半人高的青石甕,據寺裏喇嘛講,石甕是當年修大昭寺時留下的,石上的小孔,直通湖麵。俯首石甕,貼耳小孔,可以聽到湖裏野鴨的叫聲。據說,如果修行有道,還可以聽到羅刹女魔的呻吟聲。

鬆讚幹布去世後,吐蕃發生戰亂,大昭寺被洗掠一空,尼婆羅尺尊公主帶進藏的8歲等身佛像在戰亂中被毀。一些高僧和虔誠的貴族,偷偷將12歲等身佛像藏到了大昭寺的一個小殿內。采取的藏匿辦法和後來莫高窟僧人藏匿魏晉唐史籍、卷子、畫冊一樣,用土石將小殿的門封死,再用泥抹平,畫上壁畫。直到第三十六代吐蕃王赤德祖丹時,唐中宗將金城公主遠嫁吐蕃王,吐蕃再次掀起佛教文化熱,金城公主得知12歲等身佛像的下落後,將佛像從密藏的牆內請出,繼續供奉在大昭寺。

佛教裏有“加持、開光”一說,“加持、開光”就是在得道高僧的主持下,把佛教場所的普通建築或雕像賦予佛的真義。也就是通過誦經等儀式,使凡間的泥胎、銅塑、木質附著佛的靈性。大昭寺供奉的12歲等身佛像,是釋迦牟尼佛祖在世時所塑,並由佛祖親自開光。那麼,瞻仰大昭寺的12歲等身佛像,就如同親睹釋迦牟尼佛祖真身。

經佛祖釋迦牟尼親自加持過的三尊佛像,8歲佛毀於戰亂;30歲佛在天竺戰亂中被一些信徒偷偷送到大帆船上,準備飄洋過海運往他鄉供奉,半途遇到風暴,船被巨浪掀翻,30歲等身佛從此沉沒於南印度洋;唯一幸存的就是文成公主帶進藏的這尊12歲等身佛像了,其神聖和珍貴可想而知。

曆史上,大昭寺最大規模的維修擴建,是在15世紀初由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主持完成的。這次擴建,使大昭寺具備了現今的5個金頂、108個佛殿、占地兩萬五千多平方米的壯觀規模。竣工後,宗喀巴給釋迦牟尼12歲佛像敬獻了純金的五佛冠,並於當年藏曆正月十五在大昭寺舉行了格魯派(黃教)第一次傳昭大法會。

現在,西藏各地以及青海、四川、雲南、甘肅的藏傳佛教信徒,到西藏朝佛的最大心願就是叩拜大昭寺的“覺沃仁波切”——釋迦牟尼。在西藏,無論是在高山峽穀,還是在廣袤的大草原,都可以看到虔誠的叩長頭者。這些用身體丈量大地的信徒們,最終手指尖觸摸的終點就是大昭寺門前的青石板。當他們風塵仆仆地叩拜在釋迦牟尼像前的時候,覺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在西藏的藏傳佛教世界,圓心就是大昭寺。拉薩有三條轉經路,第一條是圍繞大昭寺主殿釋迦牟尼佛的廊道,藏語稱為“廊廓”。這條寺內的轉經道有一圈銅質的轉經筒。走在“廊廓”上,朝佛者邊走邊念經,用手撥動經筒,發出一片嘩啦啦的聲音。第二條轉經道圍繞整個大昭寺,叫“八廓”。7世紀時大昭寺初建,寺廟四周先是有了一些朝佛者的帳篷,後來,慢慢多了一些經商的人,蓋起了房屋,再後來,就逐漸形成了拉薩著名的八角街。第三條轉經道叫“林廓”。這條轉經道圍繞整座拉薩城。早晨起來,就可以看到絡繹不絕的轉經者,其中以老年人居多。以大昭寺為圓心,如果再往外看,呈放射狀分布的就是覆蓋整個雪域高原的漫漫朝佛路。

走進大昭寺

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現存最古老的土木結構建築,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布局規式。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

西藏的寺院大多歸屬於某一藏傳佛教教派,但大昭寺則是各教派共尊的寺院。活佛轉世的“金瓶掣簽”儀式曆來在大昭寺舉行,1995年,確定十世班禪轉世靈童的金瓶掣簽儀式就是在這裏舉行的。

藏族人民有“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之說,大昭寺在拉薩的中心地位,不僅是地理位置、城市布局方麵的,也是精神信仰和社會生活層麵上的。從大昭寺金頂俯瞰大昭寺廣場,右邊遠處的山上是布達拉宮,近處的柳樹被稱為“公主柳”,相傳是文成公主親手所栽。大昭寺的布局方位與漢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東麵西的。主殿高四層,兩側列有配殿,布局結構上再現了佛教中曼陀羅壇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內的佛殿主要有釋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師殿、鬆讚幹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魯派的護法神)、神羊熱姆傑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內各種木雕、壁畫精美絕倫,空氣中彌漫著酥油香氣,藏民們神情虔誠地參拜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