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的喇嘛導遊每接待一個旅遊團收取導遊講解費50元,這些收入不歸他們個人所有,而是全部上交寺裏,喇嘛導遊們每月從寺裏領取幾百元的固定工資。大昭寺的門票從最初的5元逐年增長,到現在已經是每張80元了,而門票是大昭寺的主要經濟來源。這項收入每年高達六百多萬元,再加上信徒的布施、國內外團體機構或私人的捐贈,以及寺內製作佛像和給佛像裝藏等項業務的經營收入,全年贏利可達1000萬元以上,這些款項基本可以滿足僧人們的用度和大昭寺本身的維修開銷。
作為喇嘛導遊,尼瑪次仁聲名遠播,遊客們對他也是讚譽有加。有人曾問尼瑪次仁,講解大昭寺有多少次了,幾千次,還是上萬次?尼瑪次仁自己也無法回答。他隻是說每一次講解自己都非常投入。尼瑪次仁總是麵帶笑容,微微地彎著身軀,用恭敬而優雅的手勢,指著某處壁畫,某尊佛像,或是雕梁畫棟,或是門楣柱頭,用流利而準確的藏語、漢語或英語滔滔不絕地講著,深入淺出地講著,妙趣橫生地講著,講過去,講現在,講曆史,也講未來。眾多的遊人在他的引領下,穿越上千年的時空隧道,細細地領略著西藏,領略著藏傳佛教,同時也領略著大昭寺耐人尋味的古往今來,歲月滄桑。
藏傳佛教聖地的曆史源流
翻開曆史,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和親是古時許多王朝為求和平安定而常采用的一種形式:英格蘭、法蘭西和西班牙王室之間的聯姻,西漢王昭君遠嫁匈奴……公元6世紀末,當時稱雄雪域高原的第三十二代吐蕃王鬆讚幹布,將吐蕃王都從雅礱河畔的乃東向北遷至寬闊的拉薩河穀;隨後,7世紀初,精明強幹的鬆讚幹布統一了雪域高原各個部落後,先與尼婆羅,即現在的尼泊爾聯姻,娶尼婆羅尺尊公主為妻,以求吐蕃南方的穩定,隨後又派人遠赴長安,迎娶大唐宗室女文成公主。
尼婆羅公主給吐蕃帶去了天竺和尼婆羅的佛教文化,文成公主給吐蕃帶去的是唐朝先進的農耕、紡織技術。現在,漢文化已深深融入藏民族社會生活之中,像藏醫的望、聞、問、切,遍布西藏農區的水磨房,民居牆體的水樣花紋,寺廟的金頂和鬥拱等等。唐代女性服飾後腰墊的特點在兩個地方依然留存,一個是藏族婦女,尤其是農區藏族婦女,後腰墊還非常普及。還有就是日本女性的和服,不過,她們的後腰墊已成為一種裝飾。
傳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即將圓寂時,弟子們懇求佛祖留下真實的形象,以便世代為眾生指點迷津。佛祖同意了。弟子們於是塑造了佛祖8歲、12歲和30歲時的三尊等身像。其中8歲、12歲的等身像是請釋迦牟尼的奶媽描述了佛祖少年時期的模樣後塑造的。釋迦牟尼親自對三尊佛像做了加持以後,在菩提樹下圓寂了。尼婆羅尺尊公主進藏時,尼婆羅國王送給吐蕃讚普的陪嫁禮品是8歲佛等身像;唐朝文成公主貞觀年間帶到吐蕃的則是12歲佛等身像。現在大昭寺主殿前門廊兩側的四尊力士神像,據說就是當年文成公主進藏時推車的唐朝大力士。
當初,文成公主一行剛進入拉薩河穀時,載著12歲等身佛像的木輪車在一片沙地陷了車。四個大力士用盡全力也不能讓車移動半步。文成公主說,看來佛祖願意被供奉在這裏了。於是讓人們用布幔將佛像圍了起來。鬆讚幹布滿足了文成公主的心願,專門修建了供奉12歲等身佛像的小昭寺,並將寺門麵東向著長安的方向。現在,小昭寺門前已是花崗石鋪就的街道,拐個彎就到了熙熙攘攘的八廓街。鬆讚幹布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小昭寺後,又想為尺尊公主建大昭寺,以供奉8歲等身佛像。
文成公主用漢地的辦法打卦占卜,對鬆讚幹布說,雪域高原是羅刹女魔的形狀,拉薩穀地中間的湖泊正是羅刹女魔的心髒。隻有在此建寺才能鎮壓女魔,讓吐蕃興盛。西藏有關拉薩曆史的書籍中記載,鬆讚幹布聽取了文成公主的建議,讓白山羊馱土,用井字形木架架在湖麵,填一層土,架一層木架,直至把湖填平。在大昭寺大殿的西牆,人們可以觀賞到一幅描繪當年鬆讚幹布率眾修建大昭寺場麵的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