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大昭寺的曆史訴說(1)(1 / 3)

“拉薩名片”大昭寺

對於西藏首府拉薩來說,坐落在舊城中心八廓街上的大昭寺是一張無與倫比的名片。千百年來,這裏不僅是藏區重要佛事活動的中心舞台,也是廣大佛教徒心目中永恒的聖殿。

大昭寺是西藏最早的佛教建築,它始建於公元647年,坐東朝西,基本為木石結構。全寺的建築風格以藏式為主,兼有中國唐代和尼泊爾的某些特色。它初建的時候規模並不大,僅有八個殿堂。後經曆朝曆代的多次修葺和擴建,才形成了今天這樣一個殿高四層、上覆金頂、占地麵積達25100平方米的大型佛教建築群。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家和西藏自治區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人力和物力,對大昭寺進行了多次維護整修。2000年自治區政府又投資2900萬元人民幣,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環境整治。同年11月,大昭寺作為布達拉宮的擴展項目被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昭寺內存有大量的稀世珍寶,其中最著名的文物是公元641年大唐文成公主帶到西藏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金像。這是曆史上進入雪域高原的第一尊佛像,藏族人稱它為覺臥佛。它不僅是全藏區最珍貴的文物,同時也是佛教信徒心目中最至尊、至上、至愛的佛。絡繹不絕的朝聖者,風餐與露宿的香客,蜂擁而至的遊人,他們跋山涉水千裏迢迢趕往拉薩,多半是為這尊光彩奪目的覺臥佛而來。

大昭寺的主體是由門廊、庭院、神殿和分布於四周的僧舍庫房等四部分組成,庭院天井內是平日作法的主要場所。回廊下點燃著上萬盞酥油燈,所用的酥油全部由進香的信徒們供奉,這些終年不滅的長明燈是大昭寺裏第一道風景線。

轉經回廊是每天早晨寺裏最熱鬧的地方。回廊的牆壁上繪有上千尊佛像,所以這裏也被稱為千佛廊。有人說,轉經是藏族人最放鬆的時候,因為此時這些口誦經文、步履匆匆的人們,正走在六道輪回的路上。

主供大殿是大昭寺裏最古老的主體建築,它也是整座寺院的精華所在。釋迦牟尼12歲等身金像就供奉在這座大殿的中央。殿堂的梁架、鬥拱的結構采用了漢族古典建築技法;初簷與重簷之間排列著108個木雕伏獸和獅身人麵泥質半圓雕塑,它們體現了尼泊爾的建築特色;所有柱頭簷部的裝飾,則是典型的藏族傳統風格。這種不同風格兼容並蓄的特點,與大昭寺的建造背景密切相關。

一千三百多年以前,這一帶被人們稱做吉雪臥塘,它其實是一片長滿了水草的沼澤,在沼澤的中央有一個不大的湖泊叫臥塘湖。這裏雖然土地肥沃,牧草豐腴,卻是一個人煙稀少,野羊出沒的荒野之地。據說它當時屬於實力雄厚的蘇毗部落,藏王鬆讚幹布的祖先——吐蕃部落的勢力還沒有伸展到這裏。公元7世紀初,雄踞山南一帶的吐蕃部落日漸崛起。到第三十代讚普、鬆讚幹布的祖父達日聶司的時候,開始了統一西藏的宏圖大業。鬆讚幹布的父親朗日倫讚繼位後,繼續進行艱苦的征戰,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朗日倫讚被謀反的大臣投毒害死,年僅13歲的少年王子鬆讚幹布即位,成為吐蕃第三十二代讚普。在那動亂的年代裏,鬆讚幹布不負眾望,他勇敢地迎接舊貴族勢力的挑戰,很快穩住局勢,平息了叛亂。為完成統一大業,他繼續在整個藏區南征北討。

相傳有一年夏天,奔波於征戰途中的鬆讚幹布路過吉雪臥塘一帶,為了緩解征途的疲憊,他來到當時的吉曲河,也就是現在的拉薩河中沐浴。當他抬頭向遠處眺望時,隻見離岸邊不遠有一處不大的平原,平原四麵環山,中央有兩座小山巍然對峙,突兀而起。鬆讚幹布意識到,吉雪臥塘這個地方不僅綠草茵茵,水土肥美,更是一處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他暗下決心:待完成統一大業之後,一定要把王都從山南遷至吉雪臥塘。其後不久,這位雄心勃勃的吐蕃王就統一了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