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對臨水夫人的信仰和緬懷,民間還形成了風俗三忌。一是姑娘18歲不訂婚不出嫁,24歲不生育。因為陳靖姑就是在18歲出嫁、24歲脫胎身亡的,為了避諱,民間婚嫁生育大事都會避開女子的這兩個年齡,也是為了求一個吉利。二是祭祀時不能用鴨,隻用雞。相傳蛇妖和長坑鬼曾幻化為雞來加害陳靖姑,而鴨則來營救她,所以不能恩怨不分。三是轎不點燈,香灰常掃。據說陳靖姑坐化為神後,蛇妖陰魂不散,曾苦苦哀求仙師開恩,放它離去。陳靖姑說,除非臨水宮中鐵轎開花,天地爐香灰龕滿。於是,為了永世鎮住蛇妖,人們既不在轎上點燈,也不讓香灰爐滿。

在當地民間傳說中,陳靖姑坐化成為神仙以後,法力無邊,她為世人“醫病、除妖、扶危、解厄、救產、保胎、送子、決疑”,但凡婦女兒童有什麼災難都會去向她求助。就這樣,陳靖姑成了天下婦女兒童的保護神;而且,一切人都是從嬰幼兒長大成人的,所以這位庇佑人的降生和成長的女神,理所當然地便被民眾視為共同的母親了。

在福建許多地方,婦女從知道自己懷孕起,便在房中供奉陳夫人神位,或掛陳夫人神像,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焚香禮敬,以祈胎安產順;分娩前,要去臨水宮請一尊香爐回來,意為臨水夫人親臨;一旦臨盆,做婆母的就不斷地在神位前誦念,祈求夫人保母子平安。

在這裏,出現了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據《浦城新誌》記載:“婦女臨產在房中設奶娘神位,祈保順產,三日後靈位撤,解放前夕消失。”從民俗考察,所有道教神祈隻能在宅廳設龕供祀,一般不設在臥室之內。而臥房裏卻唯獨可以設置陳靖姑的神像或神位,以示母親之神的崇高地位,俗稱為“房裏奶”;每逢年節祭祀,也在房內舉行。這一奇特的民俗,顯示了婦嬰保護神獨享供奉,這是其他諸神所不可企及的。

在民間,陳靖姑被百姓們敬稱為“大奶”、“奶娘”、“娘媽”、“夫人媽”,這些敬稱都跟母親有關。在孩子的心目中母親是偉大而且萬能的,隻有在母親的護佑下,才會不受任何侵害,那麼,這種對母神的崇拜,是否就是陳靖姑信仰的內蘊呢?

民間風俗嬰兒順產後,要把香爐送回臨水宮,稱為“回鑾”,要備辦豐盛的貢品酬謝神靈庇護之恩。孩子生病要到臨水宮祈禱夫人顯靈救治;孩子滿16歲前都需要夫人的保護。在臨水宮,經常可以看到身著法衣的道長為孩子主持“過關”儀式。《福州地方誌》記載:“以竹支架,用紙糊作城門形,由道士穿娘奶法衣,口吹號角,引護小孩過關,意為如此小孩便易成長,直至16歲為止。”個中含義,同樣是祈求婦幼保護神陳靖姑保佑孩子平安長大。

陳靖姑信仰及其在民間的祭祀活動,不是空洞的儀式,而是在民眾心中具有實際意義的集體行為,並進一步體現為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無論是祖廟的“請香”、“接火”,還是家庭中的祈禱、禳邪,都與人們的生命禮俗關係密切;大到公眾性、社區性的抵禦天災、排大難,小到護產收驚,都與社會群體生活息息相關,是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間,陳靖姑信仰在民間的影響由形成地方性的民俗民風,到逐漸形成一種為世人所關注的文化現象,這在全世界堪稱獨一無二。

釋道交融,福澤兩岸

陳靖姑這位偉大女神的出現,給曆史上生活在社會經濟並不發達的福建地區的貧苦百姓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慰藉和生存的希望,成為千百年中民眾生活的精神支柱。論聲名,陳靖姑不及海神媽祖名揚海外,但她的俗緣卻與福建百姓尤其是婦女的心弦緊緊相連。

古代由於醫學不發達,衛生條件惡劣,再加上缺醫少藥,婦女難產、嬰兒夭折時有發生。尤其是婦女分娩,如同“過鬼門關”,平安順產是廣大婦女最大的心願,同時生產一事也關乎母子性命和家族香火的延續。所以,保佑生產、佑護婦幼的神明產生勢在必然。神由人造,臨水夫人在民眾千百年的呼喚中終於出世,成了人們期盼已久的救星。當曆史變成傳說,凡人演變成神,流傳千古的傳奇故事也隨之拉開了序幕。

陳靖姑是一位道教女神,但在古田臨水宮卻建有一座觀音閣,供奉著佛教的觀世音菩薩,數百年來一貫如此,世世代代的信徒從來不曾覺得有什麼不妥。其實,當我們在這裏一點一滴地追溯臨水夫人的生平、事跡,不難從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的熟悉感覺:她救苦救難,有求必應;扶弱濟貧,佑護婦幼;除妖斬怪,慈悲為懷……這與世人敬奉的觀世音菩薩何其相似!也正因如此,很多福建民間佛教徒認為陳靖姑正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之一,敬奉陳靖姑如同供奉觀世音。於是,在海峽兩岸綿延千載的陳靖姑信仰文化出現了獨特的釋道交融現象。佛、道兩教信仰相互滲透,乃至水乳交融,成為陳靖姑信仰的又一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