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臨水夫人陳靖姑的信仰漸漸從福州、古田一帶延伸向全國甚至海外,現在全球有華人生活的地方都有臨水夫人的信仰。在中國台灣,對臨水夫人的信仰更為廣泛。據一位專門研究臨水夫人的台灣專家介紹,現在台灣有臨水宮139座,幾乎每縣、市都有祀所,供有臨水夫人神像的宮廟更是不計其數。現在,每年有三十多個台灣團組近千名台胞前來朝拜。
陳靖姑信仰飄洋過台與福州地區百姓移民台灣是分不開的。明末清初,閩縣、侯官、長樂、連江百姓追隨鄭成功遠渡過海,在台灣落戶生根。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統一台灣後,廢除遷界令,解除海禁,成千上萬的界外居民陸續返回故地,而地少人多的福州又有大批百姓入台謀生,墾荒種植。清初統治者對入台的墾民實行嚴格的控製措施,一般不允許墾民攜帶家眷,讓墾民采取“候鳥式”的生活方式。雍正十年(1732年),清廷一度放寬移民限製,允許移民攜眷入台。乾隆年間,入台的限製進一步放寬,確定淡水的八裏坌與福州的五虎門作為兩岸對渡口岸之一。這樣,福州地區百姓舉家入台更加便利。隨著福州人入台定居數量增多,更由於缺醫少藥的嚴酷現實,為祈求女神護佑婦孺,所以臨水宮在台灣各地相繼建起。
台南白河鎮南台臨水宮建於清初順治年間,被認為是台灣開基臨水宮。據乾隆年間重修的《福建台灣府誌》載錄,台灣府有臨水宮,但未注明何時建造。而嘉慶時《續修台灣府誌》則記載:臨水夫人廟在寧南坊,今移在東安坊山仔尾,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裏人梁厚鳩眾建。此後,臨水夫人作為扶胎保育女神的信仰在台灣島逐漸傳播開來,漸漸也為當地百姓所普遍信奉。20世紀60年代起,台灣陳靖姑信仰得到進一步弘揚,許多臨水宮重建或修葺一新,台南白河鎮南台臨水宮、台南市臨水夫人奶廟、台北市臨水順天堂等宮廟香火鼎盛;尤以20世紀80年代建成的台北碧潭觀光臨水宮最為壯觀,現為台灣五大觀光廟宇之一,各地慕名前來朝聖、進香者終日絡繹不絕。
每年正月十五日陳靖姑誕辰,各處臨水宮都會舉行隆重慶典,信徒蜂擁而至,焚香祈求。更有成千上萬台胞不辭辛勞,懷抱陳靖姑像跨海來到福州陳靖姑娘家祖廟或古田夫家祖廟進香。福州鄉親和台胞共同獻資修複了臨水陳太後塔亭祖廟和龍潭角陳靖姑祈雨處。這兩處千年古跡的修複,對弘揚陳靖姑文化,加強兩岸民俗交流,增強民族親和力都起到了推動作用。近年由於交通便利,來福州塔亭祖廟和龍潭角陳靖姑祈雨處朝聖的台灣同胞日益增多,悠久而深厚的榕(福州簡稱)台民俗文化在這裏得到充分演繹。
2004年10月13號,台灣順天聖母協會進香團的一百多位成員專程來到古田臨水宮,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他們在宮廟正殿的臨水夫人陳靖姑的金身神像前虔誠地焚香拜謁,祈求神明庇護海峽兩岸的婦女兒童健康平安。一位進香團成員感慨地說,今天回到古田臨水宮祖廟進香,我們所有的信徒都以一種虔誠的心感念順天聖母娘娘。我們信徒要從促進宗教以及文化交流著手,以至於經濟各方麵的交流,促進兩岸和平。曆史伴隨著神話逾越千年,今天陳靖姑信仰、古田臨水宮已經成為聯結海峽兩岸民心的紐帶。
閩東:女神故鄉
山海相連的閩東地區,在古代曾是蠻荒之地,山海之間幾乎沒有過渡,就是在交通已經相當便利的今天,從古田到寧德,三個小時的車程也要拐上一千四百多個彎道。可以想象,在生存條件惡劣的古代,人們無法征服浩瀚的海洋,也無法在陸地上擁有廣袤肥沃的良田,他們隻能靠天吃飯,而在天災人禍中死去的大多是男性。因此,婦女兒童對於族群的延續和壯大顯得至關重要,這是否為女神的產生提供了合適的土壤呢?
眾所周知,福建多女神,而在閩東更為突出,從陸地上的臨水娘娘陳靖姑,到海上的媽祖娘娘林默娘,都是當地百姓虔誠信仰的女神。
寧德市霞浦縣是媽祖娘娘的出生地,這裏的鬆山天後宮建於宋代,民間稱“阿婆宮”。阿婆宮供奉的海神媽祖,又稱天後、天上聖母,相傳她經常在海上顯靈,救漁民於危難,因而受到當地漁民的膜拜,鬆山天後宮近千年來香火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