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南極冰海一座相當於2個羅德島的巨大冰山崩裂濺入大海;1988年8月,非洲西海岸形成的“吉爾伯特”號颶風時速高達200英裏,為西半球所遭遇的破壞力最大的颶風;同年美國之夏,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以火爐著稱的弗尼斯克裏克和加利福尼亞在8月1日的氣溫高達46.7℃。可怕的溫室效應正向人類襲來,其後果很可能就像一位著名氣象學家所預言的那樣:假如溫室效應得不到有效地遏製,那麼整個現代文明有可能在500年內被毀滅殆盡。
科學家們提出了種種策略,其中頗具魅力的是巧用海洋術。這是因為海洋具有“一大二強”的優勢,所謂“大”就是占地球表麵積的70.8%,“強”指的是吸熱能力高,例如每立方厘米海水降低1℃就要放出使3000立方厘米空氣升高1℃的熱量。按此計算,全球100米厚的表層海水降低1℃則足以使全球氣溫升高60%,說明海水的熱容量之大。據此,科學家們提出了利用海洋對付溫室效應的“三招”。
“大反射鏡”可謂一招。這是美國科學家率先提出的。該方案的核心是將一種洗滌劑散布於海麵,使之變成一麵強大的反射紫外線及太陽能的大鏡子。用來充當海洋“鏡麵”的洗滌劑必須具有黏著力強、表麵活性高、不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汙染性小等優點。當這種特異洗滌劑放入海洋後,便會迅速向海麵蔓延而形成一條幾百米寬、幾千千米長的白色浪花薄膜,我們不妨稱之白色泡沫通道。據稱這種泡沫通道足可反射80%的太陽能,而且泡沫鏡麵一般“壽長”達幾個月,特別是當泡沫消失後,其產生的反射膜仍然不散,因此當有輪船通過時,繼續形成具有反射能力強的白色泡沫浪花。這種“反光鏡麵”威力如何?據估計,如果整個洋麵隻要有5%~10%被海船行駛時所激起的泡沫浪花所覆蓋,其作為反射太陽能的鏡麵就足以抵消掉因co2的增加而導致的溫室效應。
日本科學家則另有新招,他們試圖將co2送入海底封存起來。這並非奇思異想,其道理就在於co2氣體在300個大氣壓(30兆帕)條件下的比重大於海水,尤其是當海水溫度在0℃~-10℃之間時能夠與海水密切起來,並生成一種酷似冰糕狀的籠形包合物,當然就難以在海洋中自由自在地擴散了。這種方法也不複雜,通常隻要將工廠排放的co2氣體回收並液化,然後安裝一組海洋輸送管道,將上述液化co2壓入海水深達3000米的海底,當海底溫度為0℃以下時,co2氣體便可立即在海底形成牢固的籠形包合物,於是co2便在這裏安家落戶,十分安全。如果不發生強烈地震等強大的動力,co2是難逃海底而竄入大氣層的。日本科學家已著手實驗生成人工的籠形包合物,對在500個大氣壓下所形成籠形包合物的全過程已了如指掌;日本文部省還將海底封存co2新技術作為“能源重點領域研究”大課題的一大主題。看來,研究者決心以最快的速度使這一技術實用化,為控製溫室效應做出貢獻。
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向海洋施加鐵質肥料,培養海洋藻類生物,用以消耗大氣中過量的co2氣體。美國加利福尼亞外摩斯蘭汀海洋實驗室的海洋地理學家約翰·馬丁博士擬定在南極洲的廣大海域付諸實施。馬丁博士等研究發現,海藻同所有其他植物一樣,都需要鐵元素參與才能正常製造葉綠素,但問題是南極洲遠離含鐵量豐富的陸地,藻類因缺鐵而無法繁殖生長。為了進一步證實這一結論,馬丁博士專門收集了若幹瓶南極海水,並以正常含鐵海水作為對照,種植海藻種時分別在各南極海水瓶中加入不同劑量的鐵質,結果凡加入足量鐵質的瓶內海藻無一例外地旺盛生長,僅數天內其產生的葉綠素含量就猛增10倍之多。迄今馬丁博士一方麵準備在南極陸緣海域洋麵上人工設置若幹人造浮體,準備種植幾百萬平方千米的海藻,同時補施鐵質肥料;另一方麵廣泛爭取國際間的合作,試圖在全部南極洋上普施一次足量的鐵質肥料,用以促進海藻的大量繁殖。環境學家們普遍認為,如果這一方案充分實施,將無疑緩解溫室效應的危害。
人類過去離不開海洋,看來現在乃至將來,人類永遠需要海洋。但願海洋在遏製溫室效應的鬥爭中再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