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尋求公正是一種心理病(1 / 3)

有網友來信說:你們不能老講心法、願力這些東西,在那兒單方麵地樂觀和想象,應該麵對現實,從浪漫主義回到現實主義。我當時就有一個感觸,一個人尋求公平的時候,一定是遭遇了不公平,或是看到了很多不公平的現象,才會產生這樣的感歎和要求。

我們想澄清一下,這裏講的不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不是無視周圍那些不如意甚至是讓自己很痛苦的東西,然後在心裏頭給自己放鬆和減壓。我們所講的願力和心法,即使它看起來是不作為,也是一種積極的不作為。尤其是對那些負麵環境有積極的作用,這才能體現願力和心法的正向價值。

比爾·蓋茨給年輕人提出過11條忠告。蓋茨是一個比較現實的人,甚至被很多人認為是一個非常乏味的有錢人。他的乏味其實就是骨子裏的現實主義,他有自己的邏輯,因為無趣的人一定有他的理由。

蓋茨的第一個忠告是,世界充滿不公平,你不要想著去改造它,而是要去適應它。他還有一個忠告:世界不會在意你的自尊,人們看到的隻是你的成就;在你沒有取得成就之前,切勿過分強調自己的尊嚴,因為尊嚴來自於實力。

蓋茨的第一句話很值得玩味。一上來就告訴你,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你千萬不要整天去抱怨它,而要去適應它。公平不是相等、相同,這個“平”也是有差異的,是一種平衡狀態。如果一個人的眼裏隻有不公平、不公正、誰不遵守規則,他所看到的就是不公平和不公正,好像整個世界都是不公正的。而且,當人的念頭總被那些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所糾纏的時候,他的狀態就會非常糟糕,因為尋求公正是一種心理病。

一個人心有不平,他就會抱怨、評判,就會以一個完美的準則來評判周圍的事物,尤其是評判周圍與他相關的一些事情,這樣他滿目所及可能都是不公平。這不是說真有那麼多不公平現象,而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意識雷達”,一旦產生了“這對我不公平”的念頭,他就隻能看到不公平的事情,而不會注意那些公平、美好的事情。這就像說一個人的老婆懷孕了,他就會看到街上的孕婦多起來了。其實並不是這段時間裏增加了很多孕婦,隻是他以前沒有注意到而已。

一個人的“意識雷達”裏如果有不公平、不公正的念頭,就往往什麼都不做,他並沒有去改變現狀,而隻是在抱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他把抱怨當成了改變現實的一種手段。在生活中有些人就是這樣,一見麵就開始抱怨,老板、同事、配偶甚至天氣都是他抱怨的對象,但他從沒想過怎麼去改變它。一個月之後再見麵,他又在抱怨類似的東西。所謂抱怨,就是對當下現實的不接受和抵觸,不願意直麵現實,不願意想積極的辦法去改變它,所以抱怨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惰性。我們說尋求公正是一種心理病,實際上它就是一種持續的心理惰性。通過發泄不滿、找到不公平,為自己的不努力、不作為而尋找各種借口和托詞——這事兒怨不得我,怨誰呢?怨別人。

一個人陷入這種狀態以後,他就會既不滿又等待,但等到什麼時候、等什麼東西他又都不知道,也沒有真的想過,就像《等待戈多》的主人公一樣。他的批評和抱怨並不意味著他有實質性的見解,也沒有表明他有一種要改變現狀的意向。

不抱怨並不是閉上嘴不說話,不是逆來順受,更不是要容忍不公正、醜惡的現象和壞人壞事,甚至去為虎作倀。關鍵是要直麵現實,要想著怎麼去解決問題,對於要做些什麼,心裏要有數,這叫作管理。抱怨不是管理,它隻是抱怨而已,所以批評家和評論家往往是不受歡迎的。在一個組織乃至一個社會裏,批評家往往也是不受歡迎的。比如,影評家掙的錢遠不如導演掙的錢多,股評家掙的錢遠不如基金經理掙得多。因為在這些領域裏,前者不如後者對社會的貢獻大。《快公司》雜誌的一篇題為“如何麵對公司裏的批評家”的文章說,英國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埋葬的諸多英國曆史名人中,沒有一個是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