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評論和議論是不一樣的。評論是中性的,正麵的和反麵的都可以。抱怨是種非議,這種狀態是有損人心智的,不光是非議別人,關鍵是會暗傷到自己。非議了別人之後,還會損害自己的心智健康。
晉代“憤青”輩出,因為當時的門閥製度阻礙了寒門學子的上升之路。懷才不遇的左思寫了一首詩表達了他對製度的不滿,詩中寫道:“鬱鬱澗底鬆,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意思是說有一棵鬆樹,雖然長得非常高,但它長在了山澗裏,而矮草因為生在山上,結果比鬆樹還高,蓋過了鬆樹。這首詩表達了他的不滿、哀怨和憤怒,堪為憤青的代表作。它抗議了一種不公平,對一個人來說奮鬥一輩子而不得的事情,對另外一個人來說卻是與生俱來的。
人的青年時期總是充滿激情,容易激動,“憤怒”和“青年”是聯係在一起的。周作人曾經說過:“一個人二十歲不恃才傲物,必無用;三十歲還恃才傲物,準無用。”憤怒、對不公正和醜惡事情的敏感,是一個人有生命活力的標誌之一。如果一個人處處逆來順受,證明他的生命活力是比較低的。前麵說到抱怨是一種心理病,與這個並不矛盾。許多疾病的發生其實是正常現象,隻是因為它積累得過量了。
從某種角度來說,“發燒”是年輕人的專利,人長大了以後就不怎麼發燒了,如果到了三四十歲還動輒發燒那就不正常了。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無論是社會還是個人都會經曆兩種狀態,一種是發燒的狀態,另一種是發熱的狀態。發熱是指運動以後,整個身體的血液循環加快,冒汗、體溫升高。而發燒是內在的一種病,是由於身體的內耗造成的發熱。過於關注不公正是一種心理病,它就是一種內耗,是一種自我折磨。總是盯著不公平,又不采取任何實際的行動,就會總是處於憋悶、鬱鬱寡歡的狀態,最後就會生出病來,這就是發燒了。但是,如果麵對不公平的時候能夠站出來,哪怕隻是做一點點事情,也能產生機體上的運動,那就是發熱。
發燒可能是因為內在的經脈和關節不通,造成溫度升高;發熱恰恰是關節非常通暢,運動速度加快,導致活力增加,出現了發熱的反應。曾經有個經濟學家說不要把發燒當成是回暖,經濟有時候是不健康的發燒,而不是回暖。就個人而言,如果長期處於憤怒和抱怨的狀態,以為這樣能顯示你的才氣、智慧和與眾不同,就接近於發燒的狀態了。比爾·蓋茨說,世界不會在意你的自尊,人們看到的隻是你的成就。有些人自尊心強到病態,這就有點像發燒,周圍發生一點點變化,都會導致他劇烈的內心反應。這種反應隻會危及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並不能變成外在的成就。
一個人在沒有取得成就以前,切勿過分強調自尊。對公平的過分期待,其實是與病態的自尊聯係在一起的。一個人總覺得四周的人在歧視他、無視他的存在,總在問為什麼別人不如自己還比自己過得好,他就會獲得某種代償性的滿足和解脫。因為最終這些都要導向不作為,抱怨也好,過分強調自尊也好,他最後的結果都是不作為。他想出各種各樣的理由,認為自己之所以不行是因為這個遊戲規則不對,是因為有壞人當道;有些事情不願意做不是因為自己不行,而是因為自己比別人更有自尊等,這些實際上是自我欺騙和自我麻痹。讓自己免於麵對當下的艱苦勞作和努力,在一個相對沒有危險的角落裏自怨自艾,以獲得心理上的暫時滿足。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時候做事情不見得立馬會有什麼改變,但在做的過程中卻沒工夫去抱怨了。就好比一個人在爬山,突然不小心下滑了,這時他必須麵對當下,快速決定怎樣才能攀住一塊石頭或是抓住一把草,從最危急的狀態當中挽回局麵。這個時候他不會想到誰對自己不好、老板怎麼對他不公平、老婆怎麼對他不好,因為在他麵對生命危險時,這些東西全部被屏蔽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