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會生出新的恐懼來,但是很多恐懼並不明確。你要問人們到底在怕什麼,很多人都會愣在那裏,這才意識到自己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恐懼對象。所以說恐懼來自於自身,境由心生,這種恐懼感導致了恐懼,而且這個東西是經不起細問的,一細問它就煙消雲散了。
2000年左右的時候,互聯網突然闖入了我們的生活,世界被分成互聯網圈子和非互聯網圈子,產生了數字鴻溝。我當時特別擔心自己從此落伍,被整個時代拋棄。仿佛一下子,做傳統媒體的人都是很落伍的人。不過直到今天,傳統媒體的人還有自己廣闊的生存空間。
這讓我們想起了小馬過河的故事。小馬要過河的時候,碰到了一隻小鬆鼠,小鬆鼠說:“你千萬別過去啊,前幾天我的一個兄弟就在這兒淹死了,太可怕了。”碰到水牛的時候,水牛說:“這兒的水很淺很淺,一點兒問題都沒有。”小馬就不敢作決定了,回去問它媽媽,它媽媽就鼓勵它親自體驗、具體分析,並建議它用自己的四條腿去過那條河。它有一點兒恐懼,但是由於受到了媽媽的鼓勵,它就一點一點慢慢過了河。趟過了那條河以後,小馬終於明白,河水既不像小鬆鼠說的那麼可怕、那麼深,也不像老水牛說的那麼淺。
有時候我們不敢直麵那個令我們感到恐懼的東西,它就會在我們的意識裏發酵。比如以前媒介不太發達的時候,也經常有食物中毒的事情,但是大家不知道,所以覺得自己的食品還比較安全。而現在彌漫在社會中的一種恐懼就是食品不安全,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今天看電視新聞說“某處有人食物中毒”,明天看網上說“某地發生集體食物中毒事件”,這樣的報道多了以後,大多數人的意識或者心智就被“食物中毒”這個事情給占據了。
這相當於我們意識當中的長尾集合器。事實上,哪怕是概率比較高的事件,具體到單個人身上的概率也是很低的。但是,我們的媒介充當了一個集合器的角色,讓遠在他鄉的事情變成了鄰居的事情。它將任何負麵的、讓人產生恐懼感或好奇感的事件集中並呈現出來,當人們一天24小時看到、聽到的都是這些東西的時候,便認為這個世界令人恐懼萬分。
有個朋友跟我講過一件事,這其實是一個媒介觀念的問題:在古代的時候,一個男人可能看100個女人,隻有不到1個是頂級漂亮的,所以他覺得自己家裏的那位還可以。但是在今天這個資訊泛濫的時代,在電視和網上同樣看100個女人,可能99個都是很漂亮的,這時候回家看老婆,就會覺得那位很醜。但其實老婆還是那個老婆,隻不過人們的意識雷達裏充斥的信號不一樣了。由於現代媒介對影像有無限的複製能力,它可以把萬裏挑一的美女變成人們意識雷達裏超過80%的時間段呈現的形象。關於美女的觀念隻是一個個案,實際上恐怖的事情也是如此;媒介環境已經是這樣了,我們每個人都要生出一種新的能力,要對這樣的事情產生免疫力,我們稱之為媒介解毒力。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被鯊魚咬傷或咬死的人數是15人。地球上有70億人口,這15個人出事其實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但是如果有遊客被鯊魚給咬死了,這件事便會成為國際新聞,你會發現那幾天的電視、報紙、廣播、互聯網媒體都在報道。從報道的頻度和熱度而言,這就是一個大概率事件了。我們可能從來沒有想過成熟的椰子掉下來會把人給砸死,但統計數據顯示,每年有150人會遭遇這種厄運,是鯊魚傷人事件概率的10倍。由於這種事情屬於自生自滅的性質,一般媒體是不會報道的,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其實媒體經常用真相撒謊,有一萬個事件都是真的,但是選擇哪一個進行報道卻是有導向的,而且這種選擇很可能就是在撒謊,即使它們主觀上並不想撒謊。
其實恐懼在人們經濟生活中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包括銀行擠兌現象、囤鹽、現在的移民潮、買賣房產等。
有一種說法認為,2006年是中國的階層分化年:2006年以前買了房的就是有產階層,當時沒買房的就是無產階層,因為從那個時候起,人們工資的漲幅和房價的漲幅是極不相稱的。這會造成什麼現象呢?那就是,有一點點錢甚至是沒有錢的人會通過各種途徑借錢,甚至不惜“啃老”去買房,這反而會加快房價的上漲。實際上,恐懼成了影響經濟運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每個人都有種恐懼感,唯恐被時代的列車所拋棄。